# 刘孜躲进山里这事儿,戳中了多少妈“憋气又心疼”的命门?
前几天刷到演员🎭️刘孜的视频,标题一出来我就心揪了——“孩子没救了还是我想多了”。点开一看,这位曾经荧幕上灵气逼人的女演员🎭️,对着镜头一脸无奈:儿子Nemo从国外放假回来,俩月时间窝在沙发上打游戏,睁眼开机、半夜团战,说轻了不听,说重了还被噎“那代表你也需要成长”。最后没辙,她收拾行李躲进山里,人在禅院打坐,耳朵里却全是游戏音效,心里全是那个让她放弃事业的娃。这场景,简直是把千万妈妈的焦虑,摊在了太阳底下。
先跟年轻朋友补补刘孜的“高光过往”,免得有人说“这是谁家妈妈”。16岁考北电,和徐静蕾做同学;第一部戏就搭张国立,演《危情时刻》不怯场;《神雕侠侣》里的陆无双,刁蛮劲儿拿捏得比小龙女还让人记挂;后来主持《欢乐总动员》,跟程前搭档,那节目当年可是和《快乐大本营》齐名的“综艺三驾马车”,多少家庭周末围着电视笑到肚子痛。更厉害的是,她还能在主持当红时急流勇退,转头演《白领公寓》《狙击手》,连韩国媒体都夸她“中国漂亮宝贝”。照这势头,本该和马伊琍、孙俪并肩,可2011年怀了Nemo,说停就停,推剧本、关工作室,成了全职妈妈。
你以为这是“牺牲换圆满”的剧本?一开始还真是。Nemo小时候那叫一个暖,踩小板凳给妈妈做甜品,陪她去禅院打坐,早上先看书再问“下午能玩会儿吗”。刘孜朋友圈晒娃,字里行间全是“值了”,周围人都羡慕“你家娃咋这么乖”。可谁能想到,孩子出国上学后变了样。第一次送机,Nemo还抱着妈妈说“放心”,等放假回来,黏人的小不点成了话少的少年,不爱出门,抱着手机不放,最后直接“游戏焊手上”。
最扎心的是母子对话。刘孜说“你这样我看不惯”,儿子头不抬“你也需要成长”;刘孜劝“少玩一小时,出去走走”,儿子怼“国外上学压力多大你知道吗?放假放松怎么了”;刘孜急“这是沉迷”,儿子回“我心里有数”。每一句都像小锤子,敲在当妈的心尖上——你掏心掏肺为他放弃一切,他倒好,一句“你不懂”就把你挡在门外。
刘孜躲进山里那阵儿,有人说她“矫情”,有人说“逃避”,可我特懂这份无奈。就像老话说的“按下葫芦浮起瓢”,你越想把孩子拉回“正轨”,他越往反方向挣。我闺蜜前段时间也这样,儿子天天抱着平板打游戏,她从讲道理到拍桌子,最后自己躲在阳台哭,跟我说“感觉养了个陌生人”。当妈的都这样,孩子小的时候觉得自己是“全能超人”,换尿布、做辅食、辅导作业,啥都能搞定;可孩子一进青春期,突然就“失灵”了,说轻了像没说,说重了就翻脸,你站在原地,连怎么靠近都不知道。
后来刘孜找了心理教练,这话我觉得所有家长都该听听:“Nemo不是没救了,他是在‘最后的狂欢’。”教练说,孩子知道新学期国外课程紧、环境难适应,打游戏是在缓解紧张;甚至刘孜躲进山后,Nemo还问“妈妈还好吗”,自己买了书说“玩够了就看”。听到这儿我鼻子一酸——青春期的娃啊,就像带壳的蜗牛,外面硬邦邦装不在乎,里面软乎乎全是慌。他们怕压力,怕不被理解,又拉不下脸说“妈妈我有点怕”,只能用打游戏竖起一道墙,墙外面是妈妈的焦虑,墙里面是自己的不安。
刘孜说儿子那句“你也需要成长”,一开始觉得是怼人,后来才明白,是自己没跟上孩子的脚步。我们总习惯把孩子当“小不点”,忘了他们会长大,会有自己的想法,会用自己的方式扛压力。就像一棵树,小时候你能修枝剪叶,长大了就得让他迎着风长,哪怕歪一点🕐️,也是他自己的形状。我妈以前总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后来我弟青春期叛逆,她才慢慢改口“你说说你的想法,妈听着”——当妈这事儿,从来不是“我教你”,而是“咱一起学”。
有朋友问“那孩子沉迷游戏不管了?”当然不是。关键是找“边界”,不是“一刀切”。你可以跟孩子约“每天玩两小时,不能熬夜”,而不是“不准碰手机”;可以陪他聊聊“游戏里哪个角色厉害”,而不是一开口就“你又在玩”。我邻居家孩子也爱打游戏,他爸没骂没拦,反而跟孩子一起玩了一局,完了说“你操作挺溜,但这关要是换个策略会不会更好?”后来孩子主动说“爸,我每天玩一小时,剩下时间写作业”。你看,有时候蹲下来跟孩子平视,比站着说教管用多了。
刘孜躲进山里这事儿,我觉得特聪明。当妈哪有不焦虑的?关键是别把自己逼成“火药桶”。你想啊,你天天皱着眉、叹着气,孩子能舒服吗?他只会更想躲进游戏里。不如像刘孜这样,给自己放个“中场休息”,去山里打坐,去公园散步,哪怕只是在家泡杯茶看会儿书。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你先把自己的情绪捋顺了,才有劲儿接住孩子的情绪。我之前跟我姐说“你别总盯着侄子玩游戏,先顾好自己”,她试着去跳广场舞,回来心情好了,跟侄子说话也温柔了,侄子反而主动少玩了——妈妈的情绪,从来都是家里的“晴雨表”。
还有个误区,千万别拿“我为你放弃多少”说事。刘孜放弃事业是她的选择,咱们陪孩子写作业、送兴趣班,也是自己愿意。孩子没义务用“听话”来回报,就像你不能说“我给你做饭,你就得考第一”。我同事之前总跟女儿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升职了”,结果女儿越听越叛逆,后来她改了口“妈妈选择陪你,是因为妈妈觉得你比升职重要”,女儿反而抱着她说“妈妈我会努力的”。父母的付出,该是“我愿意”,不是“你必须”。
要是实在搞不定,别硬扛,找“外援”。刘孜找心理教练,一点🕐️不丢人。育儿路上谁还没个“卡壳”的时候?就像你修不好水管会找师傅,孩子的问题也能找专业的人帮着捋。我闺蜜后来带儿子去做心理咨询,咨询师跟孩子聊了两次,孩子就跟我闺蜜说“妈妈,我不是故意气你,我就是怕考试考不好”。有时候外人一句话,比你说一百句都管用——别觉得“找外人就是自己没本事”,能为孩子低头求助,才是真本事。
现在刘孜从山里回来了,可能还是会跟儿子因为游戏拌嘴,但心态不一样了。她知道那不是“没救了”,只是“暂时没找对相处方式”。其实咱们当妈的,不都在这样“试错”吗?今天跟孩子吵了架,明天试着温柔点;这次说重了话,下次学着闭嘴听。孩子长大的过程,就是咱们“二次成长”的过程,从“我保护你”到“我信任你”,从“我安排你”到“我理解你”,这一步很难,但走过去了,就是彼此的救赎。
最后想跟所有妈妈说:别总跟自己较劲,也别总跟孩子较劲。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带刺的玫瑰,你攥得太紧会扎手,扔了又可惜,不如找个合适的姿势捧着。你慢慢来,孩子也慢慢来,毕竟日子还长,咱们有的是时间,陪他们一起长大。要是你也有同款焦虑,别憋着,评论区聊聊,咱们当妈的,互相取取经,总比一个人瞎琢磨强——毕竟,抱团取暖,才走得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