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永信倒台后,网络上曾广为流传的三人合影再度引发热议。照片中的释永信位居中央,旁边分别是释小龙和王宝强。王宝强看上去一脸虔诚,仿佛恭敬的信徒。回头看,照片中的和谐场面如今却带有些许难以言喻的复杂意味。
更让人震惊的是,一条九年前,释永信给王宝强发的短信也被挖了出来。在2016年,王宝强遭遇婚变,生活陷入崩塌之时,释永信发了一条“钱不够用,我让师兄弟帮你”的短信,曾一度被赞为“高僧仁心”。然而如今,这条短信却成了众多网友议论的焦点。
在某些行业中,声誉早已不再是品行的沉淀,而是一种可以精准操作、流通的资产。而释永信,显然是一位掌控此类资本的高手。他把象征资本运用得淋漓尽致,且商业布局清晰且高效:首先是个人品牌。
他非常懂得流量的奥秘,巧妙地借力与王宝强等公众人物的交集,在对方危难时刻送上似乎恰到好处的“关怀”,通过这些看似无心的互动,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位睿智且慈悲的宗教领袖,每一次公关似乎都经过精心设计,旨在曝光自己的形象。
其次,少林寺在他的领导下,也在商业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从注册了七百多个“少林”商标™️,涵盖药品、食品到服饰玩具,再到起诉未经授权使用“少林功夫”的森马服饰,每一步都透露着他对无形资产的保护与变现的野心。寺庙的功德箱旁不再只是传统的香火捐款,POS机的出现,电子支付的流入,甚至“少林欢喜地”网店的年销售额突破千万,都是他现代化经营的成果。为了将“少林”二字所承载的声誉,转化为现代商业社会中的货币与影响力,他甚至亲自玩起了直播带货,重启了商业电影项目。
而这一切的商业运作,并没有受到负面新闻的阻碍。尽管早在2015年,弟子“释正义”曾公开举报过他的私生活问题,但在少林寺强势否认并报警追责之后,这场风波很快便被平息,这也充分证明了,只要公关得当,即便象征资本本身具有波动性,仍能通过巧妙操作将负面信息转化为利益。
然而与这一系列公关操作不同,在王宝强真正陷入困境时,给他带来支撑的并非一纸公开承诺,而是来自朋友之间的实际帮助。
那时,是陈思诚默默转给他三百万,帮助他支付官司费用和税款;是在他拍摄《八角笼中》时,陈思诚又借出三千万,资助后期制作;是叶璇第一时间公开发声,表态对王宝强家庭的支持,并谴责过错方;更是李晨,在王宝强资金紧张时,零片酬出场客串,并大力宣传他的后续作品。这些都构成了“实际资本”的流动,不求回报,也不图名声,其交换的唯一资本是“信任”。
王宝强在这一切中,既是一个被动的象征资本载体。从小在少林寺修行,十四岁便离开闯荡,他从未主动营销过自己的“少林弟子”身份,然而少林寺却将他和寺庙的活动捆绑,成为他们声誉的一部分。当这一声誉崩塌时,王宝强也成了被波及的对象。
与此同时,王宝强也是自己实际资本的积累者。他的核心资产并非金钱或商业符号,而是一部部作品,以及他在娱乐圈️内为人正直的品行。正是这份品行,使得在经历人生重创时,他不仅没有任何丑闻曝光,反而能够获得圈内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当官方宣布释永信因涉嫌挪用寺庙资产、生活作风问题而接受调查时,他精心打造的象征资本开始崩塌。市场开始对他进行疯狂清算。曾经被赞为“仗义”的短信,如今被解读为一次零成本的“公关秀”,甚至有人怀疑这是否为后来的资产挪用埋下了伏笔。曾经辉煌的商业帝国,如今也成了腐败的潜在证据。
而在这一波波公关风暴之中,王宝强则选择了沉默。他没有公开回应这些流言,而是通过回归自己更熟悉的“实际资本”领域,依靠自己过硬的作品和公众信用去抵挡风暴。这种沉默,并非是逃避或默认,而是一种风险隔离策略。他深知,在象征资本的舆论漩涡中,任何辩解都可能被视为新的筹码,甚至可能引发更大的猜测与交易。而他选择不参与这一切,而是静心坚守自己的价值观。
最终,声誉或许能被包装,支持或许能被表演,但真正能够穿越时间风暴的,永远是那些无法轻易伪造的东西——真诚的善意、切实的行动以及最根本的品格。
8月1日,在释永信被通报接受调查后,王宝强首次公开发声,写下了:“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的中国力量!”看似与释永信事件毫不相关,实际上,王宝强对军人有着深厚的敬意。作为曾经塑造“许三多”和“顺溜”等经典角色的演员🎭️,他的“初心”始终未变。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发声,其实是在表明他坚持自己的价值观,无论外界如何喧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