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曾是许多戏迷心中的珍宝,每次守着电视,就是为了感受那一份正宗的戏曲韵味。可是,渐渐地,评委席上那些熟悉的面孔,尤其是范军,硬是让这个节目变了味儿,成了不少人眼中的“钉子户”。
范军啊,曾经的“搞笑担当”,如今却成了戏迷眼中不可忍受的“烦人精”和“小丑”。每次他一出场,许多人都开始不由自主地翻胃,怎么看怎么别扭。
说起他能在评委席上待这么久,很多老观众心里疑问重重:到底凭什么?说他多专业?其实也没有那么牛逼的戏曲功底。那么,他到底凭什么一直待在这里呢?
有传言说,范军当年能一路走到今天,全靠借常香玉这位大师的光。1999年春晚,76岁的常香玉主动邀请28岁的范军同台演出小品《常香玉打擂》,一夜之间把这个原本在地方搞笑的小伙,捧成了“被大师认证的跨界新星”。坊间也说,他在圈内很有门路,人脉广,跟台里关系密切,常常能制造轻松气氛,而他的插科打诨正好迎合了节目需求。
说白了,可能就是“上面有人看他能活跃气氛”,再加上他擅长经营自己,久而久之,他就占据了这个位置。结果,缺乏专业支撑,时间一久,短板暴露无遗。
范军最拿手的“绝活”就是搞笑,但他的“幽默”已经让许多人无法忍受。尤其是他那模仿老艺术家的唱腔,简直不能叫模仿,简直是对经典的侮辱。比如他模仿马金凤老师时,眼睛一挤一挑,腔调怪异,根本没有韵味,满眼都是滑稽和夸张,观众愤怒得直拍大腿:“这算啥致敬?简直就是拿我们心中的艺术开玩笑!”
说到底,他那根本不是幽默,而是赤裸裸的对前辈艺术的亵渎!每次看到他在台上这么“玩”,让人实在不舒服。
戏迷们可不是傻子,范军那套“尬笑”早就让大家烦透了。网上随便一查,吐槽满天飞:“哎呦,范军又来了,这期节目质量又得崩!”“他一开口,我的尴尬癌都犯了,脚趾头能挖出三室一厅!”“看到他出现在评委席上,我的手指都不听使唤,自动换台!”
这不再是调侃,而是对他“生理性反感”了,观众缘早就凉透了。
至于他那种灾难级的点评,那简直是对观众的侮辱。没啥专业积累,就会靠贫嘴和不着边际的玩笑来混日子。有次,一位年轻选手认真地唱了一段传统戏,他竟然说:“你这唱得像我们村头大喇叭喊‘收破烂’似的!”现场直接冷场,选手都快脸绿了。还有一次,他竟然把一位嗓音特别的选手形容成“豫剧界的苏珊大妈”,这个比喻伤人又粗俗,完全不尊重选手和豫剧。
这种既外行又刻薄的点评,简直像是“嘴欠”的典型代表,成为了活生生的小丑!
他招人烦的地方多了去了!点评不专业只是冰山一角。经常别人(尤其是懂戏的老艺术家或选手)在认真发言时,他非要插嘴,显得特别不懂礼貌,对舞台的敬畏心全无。最让人生气的是,在大家严肃讨论艺术时,他还要硬塞进那些和戏曲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冷笑话,强行把气氛拉向尴尬的方向,完全不顾节目内容。
他这种把个人“秀”强加给节目,完全是在侮辱观众智商!每次看到他这么“作”,都让人想要反胃。
你说节目组不知道观众对他有意见?我看未必!为什么还一直“死抱”着他不放呢?不就是觉得他能制造点话题、赚点流量吗?为了那可怜的收视率,节目组竟然容忍他把《梨园春》弄成“四不像”。这种行为就是在“饮鸩止渴”,把专业性都快弄没了!
范军在《梨园春》的表现,简直是活生生的“滑铁卢”。从当初被捧上去的“搞笑咖”,沦为如今戏迷人人喊打的“小丑”。他所谓的幽默,早已变成了摧毁节目艺术性的毒药。每次看到他坐在评委席上,简直是对“梨园春”最讽刺的象征。
如果《梨园春》想找回戏迷们的心,想要真正对得起“梨园”这块招牌,第一步就该把这个“老鼠屎”赶出去。评委席上,需要的是那些真正懂戏、爱戏、尊重戏的行家,而不是只能耍宝、逗笑、且一点🕐️也不好笑的小丑。
去掉那些浮夸、讨人嫌的元素,舞台才能回归真正的艺术,这才是广大戏迷心中,最值得期待的《梨园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