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浮躁的时代,观众口味易变,喜好也随着潮流而波动。电影的风头一时无两,片刻之后却有可能跌入低谷,这种事屡见不鲜。一个本来可以高歌猛进的好电影,在短短的一夜之间,评分暴跌,票房下滑,甚至连股市的股价也随之颤抖。真金白银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恍若一场漫天的风暴,带走了电影的所有光辉。
不禁让人替导演感到心酸,他不过是想借机吸引一些女性♀️观众,顺便多赚一笔票房。但没曾想,老观众流失,新的观众却没有涌来。那些曾经的支持者纷纷发声,反驳道:“我们花钱买票,是想看故事,而不是看你们在那儿做政治站队。”如此直接的批评,简直是一刀切,刺痛了电影本身的灵魂。
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这种风波发生在一部动画片上。这个电影的名字叫做《浪浪山小妖怪》,它承载着一代人对美好童年的记忆,是上美影的诚意之作,是继《哪吒》之后的又一部国漫之光。谁能想到,一条宣传文案,一场不合时宜的舆论风暴,将电影的优点和内核掩埋,甚至连电影的真正魅力都被淹没在了争执和口水战中。
而站在风暴中心的,正是傅首尔。
提起傅首尔,或许有些人会觉得她犀利幽默,才思敏捷,常以金句博得大家的笑声。但大多数人则觉得她过于尖酸刻薄、咄咄逼人,恍若居高临下,总是自以为是,做出一副“天下我最”的架势。更有甚者,给她起了个“傅首尔面相”的网络热词,形容那些脸型圆润、下巴尖锐,说话有力、无理取闹的女性♀️,莫不归结为这一标签。一张脸,便代表了一个群体的标签。
可见,傅首尔早已被贴上了显眼的标签,不论她走到哪里,话题也总是随之而来。电影方邀请她和苏敏阿姨站台宣传,这两位一个经历离婚,一个逃离家庭,表面上是要挑战“她经济”,借此撬动女性♀️观众的心。但谁料,两人一开口就引来了巨大的争议。
她们打着“温情合家欢”的旗号,傅首尔却在喋喋不休地提及离婚,苏敏阿姨也在讲述自己逃离家庭的故事。问题是,这些话语与电影的内核无关,与电影要表达的精神相去甚远,简直就是事与愿违。有人或许会辩解说,浪浪山的主题是追求自由、勇敢出发,苏敏阿姨的故事似乎与此契合。但这部电影传递的,是真实普通人的光辉,而非单纯的女性♀️独立。
电影打动的是每一个人,打破了性别和年龄的界限,揭示了所有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困境。而宣传的方式,却硬生生地将电影的内容和营销割裂开来,既要触及女性♀️观众,又强行塑造一个“独立女性♀️”的刻板形象,简直是一种商业对艺术的背叛。强加给猪妈妈这种角色,让她背弃瘫痪的丈夫、离开嗷嗷待哺的孩子,独自闯入浪浪山的深山,哪能不引发观众的强烈反感?
一经曝光,立刻引发了全网的抵制,这也让傅首尔陷入了难以自拔的境地。她身上背负的标签,犹如沉重的枷锁,始终难以摆脱。她曾是那个立誓要改变命运、以赤手空拳闯出一片天的女人,她的励志形象曾深受大众喜爱,曾是“人间清醒”的代表,尤其是在脱口秀节目《奇葩说》上,她那一口金句常常能让人捧腹大笑。
然而,当她的名气越来越大,婚姻的裂痕也越来越明显。她对老刘的戏谑,成了她事业的推手,而她的事业,却与婚姻日渐疏离。她的笑声,渐渐变成了压倒婚姻的尖刀;她的段子,成为了对“窝囊丈夫”的讽刺。即使老刘的努力再多,也难免被她指责为无能。
婚姻不再是温暖的港湾,反而成了愈发沉重的负担。她在节目《再见爱人》里和老刘的婚姻亮起了红灯,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傅首尔的辩论风格无处不在,她在亲密关系中充满攻击性,处处打压,不给对方喘息的空间。老刘即使做到再好,也依旧成为她的攻击对象。
最终,两人分开了,但傅首尔的职业生涯并未因此得到解脱。离婚并没有让她过上新生活,反而成了“话题人物”。她用自己的离婚来换取更多的流量,却始终没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甚至还开始与老刘一同合作做直播。然而,形象的转变终究掩盖不住她骨子里那份坚持和傲气。
最后,她变瘦了,改变了外形,试图迎接新的可能。麦琳、贾玲等人都曾通过改变形象获得新生,可傅首尔的骨子里的“傅首尔面相”依旧未曾改变。她的标签一旦被贴上,便再难去除。
于是,傅首尔的故事再一次警示我们:人设固若金汤,或许再难摆脱原本的影像与标签。但不论风波如何起伏,我们都应该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幸福。生活中,面对挑战,我们或许会迷茫,但也应始终相信: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只要我们不忘初衷,定能在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
愿每一位在风雨中前行的人,终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