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走进了电影院🎦,目光所及,大银幕上竟然全是那些身陷“牛马打工人”生活的角色。那情景,仿佛是我与他们同处在同一世界。无论是《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在大唐的职场中四处奔波,还是《戏台》中五庆班的演员🎭️们面对洪大帅的随心所欲,他们的日常,都在做着我们做过、或者将要做的事情。更不用提《浪浪山小妖怪》中的四个小妖怪,他们在妖怪的世界里也在为生存而奋力挣扎,究竟谁能突破命运的枷锁,留下一丝光辉,似乎是他们唯一的渴望。
这些“牛马打工人”的身影,穿越了历史、现实、甚至虚构的空间,聚集成了一种令人不禁深思的文化符号。正如一位观众所言,2025年将是“牛马电影”的元年,似乎整个电影市场都被这种群体情结占领了。截止到目前,《浪浪山小妖怪》已突破7亿元票房,《戏台》接近4亿元,《长安的荔枝》也已破6亿元。如此可观的票房成绩,让人不禁想起那个曾经说过“得牛马者得票房”的话。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片质疑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上,反对的声音也在不断放大。毕竟,世间本没有“牛马打工人”这一赛道,直到这一类电影层出不穷,才形成了所谓的“牛马电影”这一独特现象。
如果要追溯这一现象的起点,恐怕要追溯到2023年的《年会不能停!》了。那部几乎赢得所有观众口碑的影片,深刻揭示了当代职场的生存困境,成功地让观众在喜剧的包装下看到了苦涩的现实。这部影片近13亿元的票房,不仅让“牛马打工人”成为了电影创作的热门题材,也让整个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同类作品的热潮。
与之相对的,还有那些不那么为大众所熟知的电影,如《银河写手》,其展示了电影行业内部特有的困境和文化。然而,这部作品由于其行业背景过于特殊,未能像《年会不能停!》一样引起广泛共鸣。
随着2024年的到来,更多类似的作品相继涌现,《逆行人生》和《胜券在握》便是其中的代表,前者讲述了一个程序员中年危机后的外卖人生,后者则聚焦被裁员员工与公司的智斗。两者都丰富了“牛马打工人”的题材领域,拓宽了这一赛道的边界。
今年,这一赛道的作品愈加丰富多样。《长安的荔枝》以古装的形式呈现出李善德的职场拼搏,《戏台》则在戏曲的框架内揭示了戏班中的职场无奈。而《浪浪山小妖怪》更是通过动画形式,探讨了妖怪世界中的职场困境。甚至在《诡才之道》中,主角🎭️即使死后变成鬼,也要面对职场中的考核、评奖和晋升等一系列无法摆脱的规定。
这些“牛马电影”具备了四个显著特点:第一,它们的设定往往基于真实的职场环境;第二,内容通常荒诞且带有讽刺意味;第三,喜剧性是它们的共同形式;最后,它们常常通过强调主角🎭️的尊严来触动观众的情感。这四个特征,形成了这类电影的独特魅力与争议。
让人不禁疑惑,究竟这些作品所展现的现实与荒诞的职场生活,究竟能给人带来多少“治愈”?它们看似充满了幽默与讽刺,但能否为那些疲惫的打工人带来真正的慰藉?正如设计师张扬所言,他在看完《浪浪山小妖怪》后,深感内心的“破防”。他每日为甲方画图,却经常被不明确的要求折磨。无数次的反复修改、无奈的应付,几乎让人无法喘息。对于这样的“牛马电影”,张扬表示看多了真的头疼,想多了更是心疼。
然而,这类电影却依然热卖,尤其是在电影行业的市场中。中部某省的影城经理冬阳也表示,今年暑期档“牛马影片”扎堆的现象,似乎是一种创作上的集体呼声。《年会不能停!》的火爆,带动了这一题材的流行,甚至有一些作品,在形式上如出一辙。
但“牛马电影”能否长久?影评人连城易脆提出了一个关键的观点:虽然短期内这些电影确实代表了社会的某种情绪,但它们也有着偶然性。更重要的是,若没有扎实的文本基础,纵使是讲述“牛马打工人”生活的电影,也很难赢得观众的认可。例如《胜券在握》就因为内容浮浅,难以引起共鸣,票房表现平平。
然而,“牛马电影”的兴起,却也反映了社会情绪的一种变迁。正如经济下行时期,普通人生活的困境愈加引人关注。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往往能代言无声者的心声,让更多人关注到那些被忽视的群体和生活困境。
然而,电影的力量终究有限。它们能在短暂的片刻给人带来一丝慰藉和解脱,但生活中的困境依旧得靠我们自己去解决。《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这本书中提到,工作伦理的本质,就是摒弃了自由。如果工作与自由之间无法实现平衡,那么无论多少“牛马电影”,最终都会面临无路可走的困境。
每一位“牛马打工人”,无论他们是电影中的角色,还是我们生活中的自己,都在为自己的生存与尊严而努力。电影给了我们片刻的释放,但生活中的那份沉重与无奈,最终只能靠我们自己去改变。愿所有打拼的身影,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真正的自由,突破困境,走向更广阔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