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春》曾是许多戏迷心中的至宝,大家守着电视,就是为了欣赏那份地道的传统韵味。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那个曾经备受喜爱的节目,慢慢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评委席上,范军成了一个几乎无法去除的“固定角色”,让节目渐渐失去了原本的风味。
范军,一度被戏迷们视为“搞笑担当”,但如今,很多老戏迷看他,就如同看到了一个让人厌烦的“烦人精”或者“小丑”,他一出现,许多人胃里就开始不舒服了。更有不少人心里在想,范军凭什么能在这个位置上待这么久?他的专业性到底有多强?显然,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
一些人分析,说他能在评委席上稳稳地坐着,可能得益于他的“背景”,特别是他作为常香玉的唯一男弟子这一点🕐️,给了他不少加分项。1999年央视春晚,76岁的常香玉亲自邀请28岁的范军同台演出小品《常香玉打擂》,这一举动直接让他从“地方笑星”晋升为“被大师认证的跨界人才”。坊间也流传着他“会来事儿”的说法,他在圈内的人脉关系和与节目组的良好合作,让他在一众演员🎭️中脱颖而出。
简单来说,可能就是“上面有人觉得他能带动气氛”,再加上他自己也懂得如何操作,人脉和机遇结合,才让他稳住了这个位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专业水平的短板开始暴露无遗。
他原本的“拿手绝活”——幽默,也逐渐变得令人无法忍受。尤其是他模仿老艺术家的唱腔,真的是令人瞠目结舌。他那模仿马金凤老师的表演,完全是夸张做作,怪腔怪调,韵味全无,反倒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尴尬。老戏迷们看到这种表现,都忍不住拍大腿:“这哪是致敬啊?这简直是拿我们心爱的艺术开玩笑!”
更让人不悦的是,范军的幽默根本不是“幽默”,而是一种对前辈艺术家的不尊重。每当他这么一“作”,观众的反感情绪就不断积累。
范军的“不专业”已经成了公众话题,甚至在网上,关于他的吐槽几乎铺天盖地:“哎呦,范军又来了,这期节目预警!”“他说话我就尴尬癌发作,脚趾头都能刮出三室一厅!”“看见他在评委席上,我的手指就自动换台!”这些评论,已经从简单的调侃,演变成了“生理性厌恶”,可见观众已经彻底失去了对他的好感。
要说他在节目中起了什么作用,范军的点评简直就是“灾难”。他几乎没有什么专业素养,每次开口都是些不着边际的笑话和低级的调侃。有一次,他听到一个年轻选手认真演唱传统戏曲,竟然开口讽刺:“你这唱得,怎么跟我们村头的大喇叭喊‘收破烂’似的?”结果现场冷场,选手的脸色也立刻变了。还有一次,他居然把一位嗓音特别的选手比作“豫剧界的苏珊大妈”,这不仅粗俗,还充满了不尊重,完全不懂艺术。
如果范军的点评仅仅如此,那也就罢了,但他不仅如此,还经常在别人认真发言时插话抢镜,完全不尊重舞台和对方。最让人不悦的,是他常常把一些与戏曲毫不相干的冷笑话硬插进专业讨论,完全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幽默,毫不顾及节目的整体氛围。
这种把个人“秀”强加在节目之上的行为,无疑是在侮辱观众的智商,也让整个节目看起来更加低俗。每当他这样做,观众的反感就会急剧上升,甚至令人作呕。
节目组看不到这一点🕐️吗?显然不可能!他们之所以不敢轻易把范军换掉,恐怕就是觉得他能够制造话题,制造热度,吸引一部分喜欢看热闹、不太在乎戏曲的观众。而为了所谓的“收视率”和“流量”,节目组就容忍他在这个专业的戏曲舞台上胡闹,让《梨园春》逐渐走向四不像。
这种做法,简直是饮鸩止渴!为了眼前的小利,不惜牺牲节目的专业性,直接导致了节目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而范军,就是这种短视行为的代表。
范军的加入,无疑是《梨园春》的一大“滑铁卢”。从最初的“搞笑担当”,到如今成为戏迷口中的“小丑”,他的幽默早已变成了摧毁节目艺术性和专业性的毒药。他坐在评委席上,简直是在讽刺“梨园春”这几个字的意义。
如果《梨园春》想要重拾昔日的辉煌,重新赢得老戏迷的心,那第一步,毫无疑问就是让这个“老鼠屎”滚蛋!评委席上,应该坐的是那些真正懂戏、爱戏、尊重戏的行家,而不是那些只会做“笑话”的人。
把那些浮夸的、不受欢迎的东西清除干净,才能让舞台回归到纯粹的艺术,恢复《梨园春》在戏迷心中的真正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