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很多人都觉得冷,但在这个城市里,更冷的,往往是人心。尤其是当你站在影视城门口,手里紧握着一张群演名单,等着那辆破旧的大巴把你带进一个陌生的世界时,那种寒冷,是从脚底一直蔓延到心里。七年过去,许鹏的名字依然在群演名单上。听上去像个笑话,但对他来说,这就是每天清晨五点🕔️钟起床,拿着冷馒头赶场的真实写照。你说他没努力吗?可在这个行业,有时候连“入场券🎟️”都拿不到。他说自己并不是没有机会,机会来了,却常常因为一句“你不‘懂事’”被轻轻推开。这话像一根刺,深深扎进心里,七年都没能拔出来。直到有一天,在一次酒局后,他终于带着红肿的眼眶说了出来——原来,在某些人眼里,“懂事”就是陪吃陪笑陪时间,而不是演技。
2018年冬天,许鹏第一次觉得自己离主角🎭️近了一些。那是一部民国题材的网剧,他演了一个戏份不多却至关重要的线人角色。导演在选角时,当着大家的面说:“这个孩子的眼神有戏,像是从那个年代走出来的。”那天晚上,他回到自己租的小屋,把台词本摊开,拿着红笔一遍遍标出重点。凌晨四点🕓️,他在台词本的扉页上写下“坚持”两个字。然而,开拍前的第三天,制片主任给他打来电话,语气轻得像是谈论天气:“许鹏啊,角色换了,你理解一下。”他问为什么,对方沉默了一会儿,只说:“人家更‘合适’。”后来他才知道,顶替他的人是制片人朋友的侄子,那晚他们还一起吃了饭,喝了三瓶白酒。那一刻,他站在北五环外的天桥上,俯视着下方川流不息的车灯,突然觉得自己那张中戏的文凭,仿佛被风卷走的一片纸,轻得没人愿意捡起来。
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十年前,他可能会选择沉默。但在2025年,许鹏又遇到了一次类似的遭遇。这回是一部都市情感剧,他试镜时即兴发挥了一段独白,监制当场拍桌子:“就选他了!”可第二天,选角导演私下找他谈话,话里有话:“鹏哥,今晚有个饭局,老板想见见大家。”他问是否必须去,对方笑了笑说:“也不是非得去,但‘关系’这东西,你不经营,它就不会主动找你。”那天他没有去,结果角色又被换了。朋友圈里,有人发了饭局的照片,昏黄的灯光下,笑声喧闹,而他自己,却在片场角落里蹲着吃煎饼果子。有人说他固执,不懂变通,但他明白,自己只是没有把尊严切成小块,拿去换机会。那所谓的“懂事”,原本是夸人成熟,怎么到了这里,却变成了一条勒住喉咙的绳子?
真正让他开口的是2023年一次同学聚会。当年班里那些被老师看好的“好苗子”,现在有的成了导演,有的成了制片人,聚会上聊的都是项目、资源、人脉。有人拍着他的肩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