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街头巷尾的热议,竟比电影屏幕上的枪火连天还要让人提神。正当《南京照相馆》热播之时,木子美这个曾经以文字撕开社会面纱的老将,突然从陈年旧事里钻了出来,抖落出二十年前的往事,用笔把导演申奥的少年时光涂抹成了一幅供人指指点点的画作。
这事儿来的有点儿意外,但又好像本就注定。毕竟,世间的喧嚣,大部分时候都少不了那“旧事重提”的套路。二十年前的耳语,今天成了街头巷尾的热闹,敲得人们纷纷伸长脖子。木子美这一手,像极了老街角摊前的卖货老人,看着人多了,从篮子里翻出一些过时的物品,招呼着“快来看看”,至于那货好不好,已经不重要,先吸引眼球再说。
说起申奥,曾经他是镜头后的身影,如今却被推到了台前,成了大众聚焦的中心。他不说话,这种沉默反而成了焦点。有些人说他心虚,也有人说他聪明,反正大家都在猜测。其实他也清楚,嘴巴是堵不住的,你越是解释,越显得有戏,不如默不作声,看风头过去。只是风起得快,停下却不容易,尤其是夹杂了点私人旧事的风。
再来说说木子美。当年她以大胆的文字挑战传统,靠身体和笔触写出一篇篇惊世骇俗的作品,也算是“先锋”。在那个礼教束缚的年代,她勇敢地揭开了传统的面纱,虽让人不适,但也让人不由得惊叹。如今,她的“先锋”笔触,沾染上了些许不同的色彩。把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当成新酒,打开后却散发着不明的气息——是酒香,还是酒糟味,全看观众心里带着什么样的心思。
看热闹的群众很高兴。平日里沉闷无趣,这样的“真人真事”比剧中的虚构人物还要生动。你一句“他那时还是个学生”,我一句“她也敢说”,口水飞溅,比茶馆里的瓜子壳还要密集。也有些故作端庄的,皱眉头说“这不体面”,可又忍不住把耳朵凑过去,想听那些最私密的细节,听完后,还要吐吐槽,以示自己清白。
申奥可真是倒霉了。原本他正在拍戏,票房也不错,本打算在这个名利场上站稳脚跟,却没想到脚下的雷已经埋好。二十年前的一步棋,今天成了绊脚石。你看这世界上的账,怎么能算得那么清楚?年轻时的一点🕐️荒唐,原本藏在日记里,锁在抽屉里,谁知道几十年后,竟会被翻出来,贴在大街上供大家瞧。这样的记性,真让人心惊。
平台上的事情也有点古怪。一边封了账号,那边又换个马甲跳出来,像打地鼠一样,一按这个,另一个就冒出来。管理者估计也烦了,杀不尽,赶不绝,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它们自生自灭。只是这种“自灭”永远都不可能,毕竟只要有观众,哪就少得了人愿意上台演戏。
媒体的笔,也学了些江湖手段。不是单纯写“他们曾有交往”,而是加上一些带钩子的字眼,“开光”“拜码头”,一笔一划都引发人们的好奇。原本该写正经新闻的他们,如今倒是学起了说书的技艺,总是挑那些最具轰动性的事情来讲,最后还得加一句“此事真假难辨”,装作自己很清白。
我常常想,世上的事情其实经不起细究。你看看那银幕上的南京城,炮火中满是家国情仇,本该引人深思;可转眼间,大家的注意力都被导演的陈年旧事吸引了。就像端着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却偏不去尝那肉香,反而去研究厨师小时候摔过几个碗。
木子美大概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她不写其他的,只挑那些能挑起人心的旧事。申奥大概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选择了沉默。至于看客们,他们大概也懂,只是忍不住参与其中。毕竟,在这个单调的世界里,能让人暂时忘掉生活烦恼和琐事的热闹,实在不多了。
热闹过后,剩下的是什么?恐怕就剩下一地狼藉,像是被踩过的摊位,烂菜叶和破碎的蛋壳混在一起,晒太阳一烤,便成了令人不悦的脏乱。而那部电影中的故事,那些本该被记住的事与人,反倒被这阵风吹得无影无踪,实在是让人惋惜。
这场热闹,还是看还是不看呢?大概还是得看一看。看完了之后,或许得想想,自己到底是看了一场戏,还是成了戏中的一个丑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