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香港娱乐圈️的传奇,曾被誉为“港圈第一天后”。刘德华、周润发等大明星️都争相向她示敬,而梅艳芳更是把她视为自己一生的偶像。几乎整个香港娱乐圈️的艺人,都愿意为她“供养”。她,就是与邓丽君齐名的徐小凤。在她的巅峰时期,几乎无人能敌。为了让内地观众能够欣赏到她动人的歌声,央视春晚节目组特意破例为她做出安排,亲自前往香港录制她的节目。至今,她依旧是唯一一位未亲自出席春晚录制的嘉宾。那么,从一个理发店的小工,到成为港圈的歌坛天后,徐小凤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奋斗历程?
逆境中的坚持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徐小凤并非香港土生土长,而是湖北武汉人。她出生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年,三岁时便随家人迁至香港。由于家境贫寒,父母难以养活六个孩子,作为长女,她只能在初中二年级时便辍学,进入父亲开的理发店做杂工。理发店里有一台木质收音机,播放着流行的歌曲。徐小凤从未接受过正规的音乐训练,只是随著收音机的旋律自学,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歌唱之道。
那个年代,甜美的嗓音更受欢迎,像徐小凤这样没有优越家庭条件,也没有清新柔美嗓音的女孩,几乎没有人愿意接纳她。即便她每次拼命唱,也无法得到歌舞厅的青睐,更别提加入娱乐公司了。事实上,徐小凤自己也从未想过有一天能成为歌手。当初只是为了陪朋友参加歌唱比赛,顺便为她加油,谁知道朋友落选了,而她自己却捧着冠军奖杯🏆️回家。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座奖杯🏆️,也成为她迈向音乐道路的起点。
然而,取得冠军后,徐小凤的事业并未一帆风顺。没有娱乐公司愿意为她出唱片,歌舞厅也认为她的嗓音太粗糙,不适合迎合大众需求。直到20岁那年,她开始在歌舞厅演唱,每月收入仅有600港币,收入微薄,但她心里依然看到了希望,意识到自己的歌唱梦想或许能够成真。为了积累知名度,她几乎接下了所有演出的机会,有时一晚要换几个场地。随着时间推移,收入逐渐增加,巅峰时期,她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上万港币,这为家里的生活改善带来了希望。
她的“四不变”
徐小凤的嗓音浑厚低沉,完全不符合当时香港乐坛的审美标准。那时,邓丽君那种清甜的嗓音才是大众的最爱,徐小凤的声音被认为并不讨喜,但她凭借坚定的信念和独特的嗓音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她的坚持使得她的嗓音逐渐被大众接受,并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她的突破,后来的梅艳芳、蔡琴等人或许也不会如此迅速走红。梅艳芳便深受她的影响,感激她为香港乐坛开辟了新的道路。
她的演出风格也独具匠心。为了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徐小凤选择了与当时女歌手流行的造型大相径庭,决定始终保持她的“冬菇头”发型,成为她的标志。她的舞台服饰也与众不同,常穿着波点裙,裙摆大而飘逸,用腰带束紧,舞台上她随着音乐的节奏摇曳生姿,成为她演出的独特特色。观众为了配合她,也开始穿波点裙子👗来观看她的演唱会。
此外,徐小凤在演唱时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她总是把麦克风握在下巴前,而不是直接对着嘴巴。她的这一动作有些类似于端着酒杯的姿势,带着一种优雅的气质。尽管很多歌手会佩戴耳麦来提升演出效果,徐小凤却从未依赖这些设备,她始终坚持只用自己的嗓音,倾听现场的声音,以保持对音乐的真实感受。
徐小凤的职业生涯中,有四项“不变”:不戴耳麦、坚持波点裙、保持冬菇头发型以及始终用自己的嗓音演唱。这些坚持展现了她数十年来对音乐的敬业与热爱。在红磡体育馆连续举办的演唱会中,虽然因为身体原因,她的演出显得尤为吃力,但她依然咬牙坚持,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演出,这也是为何许多后辈将她视为终生偶像。
港圈“天后”与内地的缘分
徐小凤的“歌迷”不仅包括众多香港巨星,像梅艳芳、张国荣、刘德华、周润发等人都曾表示她对自己的深刻影响。梅艳芳的歌唱风格深受她的启发,张国荣的表演也常常借鉴了她的舞台演绎。而周润发与刘德华更是曾在她的演唱会上跪地拜见,表现出对她的无尽敬意。
尽管在香港乐坛享有极高声誉,徐小凤在内地的知名度并不及邓丽君,她的歌曲在内地的传唱度远不及邓丽君那般广泛。但她在内地真正“走红”是在1989年的春晚。当时春晚的收视率极高,她的演唱《心恋》和《明月千里寄相思》成为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央视春晚节目组邀请她时,她因为在香港有其他演出安排,曾拒绝了邀请。为了能够让徐小凤参与春晚演出,节目组特地前往香港,为她录制了春晚表演的节目视频,成为至今唯一一位通过这种方式参与春晚的歌手。
她的敬业与执着也赢得了观众的尊重。观众知道她爱穿波点裙子👗,便会穿着波点裙子👗去听她的演唱。每当她在演唱会间隙喝水时,台下观众的掌声此起彼伏,除了徐小凤,似乎只有邓丽君在华语乐坛曾享有过这种待遇。
如今,已76岁的徐小凤,虽然由于年龄的关系,她的嗓音状态有所退化,甚至在某些演出中出现了“假唱”风波,但她在乐坛的地位依旧无法撼动。作为香港乐坛的“天后鼻祖”,她的成就与影响力是不可替代的。即使偶有失误,也无法抹去她在音乐史上的光辉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