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相声历史篡改行为再次引发了广泛关注,且这已是他不到一个月内第二次如此言论。在2025年7月末,天津广播发布了郭德纲的一段采访视频,他在其中提到自己从小就学习评书、相声,并且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末相声市场萧条的情形。郭德纲称,当时的相声行业非常不景气,甚至只能依靠唱戏谋生。
然而,时隔不到一个月,在接受王伟忠的专访时,郭德纲重复了类似的话语:他7岁学评书,9岁学相声,到80年代末相声处于困境,自己便开始转行唱戏,“风雨飘摇,吃不上饭,靠着这(相声)勉强糊口。”这一段话在郭德纲口中出现了两次,表明他对这一叙述已经熟练掌握并深信不疑。
然而,细心了解郭德纲和相声历史的观众会发现,这段话存在至少两个问题。
首先,小问题在于郭德纲故意忽略了自己与天津红桥文化馆的联系。在1987年,郭德纲认识了杨志刚,随后拜其为师,并且从1989年起在红桥文化馆工作,直到1993年才离开。在此期间,郭德纲不仅学习相声,还从杨志刚处得到了相声、编剧和小品方面的培养,甚至还获得了相声大赛三等奖。这段时间,他不仅没有“天天唱戏”,反而是沉浸在相声学习和表演中。郭德纲刻意忽略这段历史,或许是因为当时他曾涉及一些不光彩的事件,如伪造签字等问题,避免被提起便是最好的策略。
更为严重的是郭德纲所称的“80年代末相声不景气”这一言论。根据相声历史的真实情况,80年代末正是相声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后,相声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许多被忽视的相声演员🎭️重新登台亮相,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相声表演者。电视的普及、央视春晚的推广,让相声成为了全国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像马季、姜昆等人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而他们的作品如《想入非非》等作品在那个时代广泛传唱。
相声行业的繁荣不仅体现在观众的热情上,也表现为演员🎭️们通过商演等途径取得了可观的收入。无论是东北的杨振华,还是南方的石小杰等,都在这个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此外,许多其他行业的知名演员🎭️也纷纷参与相声演出,陈佩斯和朱时茂等人更是在走穴演出中演过经典的相声。即便是在春晚舞台,八九十年代的相声段子多得数不胜数。
至于郭德纲所提及的“风雨飘摇”与“吃不上饭”,这与当时的实际情况显然不符。相声行业的巅峰期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才逐渐开始下滑。如果郭德纲要说90年代末相声不景气,还可以理解,但将80年代末的相声市场描绘成“风雨飘摇”显然是对历史的误读甚至篡改。
这一现象并非郭德纲第一次篡改相声历史。在德云社排演的《中国相声史》中,郭德纲直接删去了这一段真实的历史,宣称自改革开放以来,相声便开始进入低谷,直到他在2005年重新振兴相声。实际上,侯耀文和石富宽等人正是依靠80年代的相声巅峰期建立了自己的声誉。郭德纲的这一做法,无疑是抹杀了前辈的努力和贡献,给人一种“拯救相声”的虚假人设。
郭德纲为何如此频繁地篡改相声历史呢?有几个原因不容忽视:一方面,抹杀前辈的贡献能让他不必感恩,另一方面,他通过扭曲历史塑造“拯救相声”的形象,也便于争夺相声行业的话语权。然而,这种历史篡改的做法只能在部分粉丝中产生效应,对于真正懂相声的人士而言,这种行为无异于空口说白话,无法掩盖其缺乏真实历史背景的事实。
如果郭德纲继续如此坚持这一做法,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使他的影响力局限在小圈子内,与相声的传统艺术和真正的相声爱好者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