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然
《浪浪山小妖怪》本应是上美影重回大众视野的一次高光时刻,一度赢得广泛的好评与关注。然而,这部原本有望引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的佳作,因一场意外的合作风波,面临了严峻的舆论压力,口碑与票房的双重打击,似乎在悄然上演。
事件的起因源于一次活动的嘉宾选择。在某平台合作举办的活动中,敏感人物傅首尔与苏敏的参与引发了广泛争议,一时间,活动与影片的宣传陷入舆论漩涡。表面上看,似乎是创作团队在嘉宾选择上的失误,但深究其根源,实则暴露出IP运营方在流量策略、价值观预判和跨平台协作上的深层矛盾。
根据现有资料和电影的背景,结合资方、主创定位及某平台特性,我们可以对这次合作的逻辑进行复盘与分析。某平台的用户群体定位非常明确,其核心人群为20至35岁之间的女性♀️,注重情感独立与自我成长的议题。傅首尔转型后的“独立女性♀️”人设与苏敏的“50岁逃离家庭”符号,正是该平台群体关注的焦点人物,且这两位嘉宾的“逆袭”形象与平台的“女性♀️觉醒”主题高度契合。因此,两者的合作看似水到渠成,平台通过这些争议人物引流,而影片方也希望借此平台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然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每个平台都有其特定的价值观和倾向性。在合作时,电影方显然低估了平台文化和流量逻辑的潜在风险。某平台的目的在于通过争议人物吸引关注,而电影方则急于通过这种合作为作品增加曝光度,最终却在价值观上产生了冲突。某平台通过这些“打破束缚”的人物塑造自己特有的“情绪流量场”,而电影方则希望借助平台的影响力提升作品的市场表现。
事实上,《浪浪山》本已是一部品质不俗的影片,票房也保持着不错的走势,但显然片方对当前观影人次并不满意。根源在于,影片尽管在票房上破了7亿,但其后劲显然不足,无法满足上影与中影等出品方对票房和流量的预期。因此,为了保持长线盈利,这些公司便施加了压力,要求宣发团队采取激进策略,通过争议话题吸引更多眼球。
在此背景下,某平台 独立策划的活动便应运而生,而片方在转发博文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其中的风险,尤其在价值观审查上存在明显的疏漏。导演团队强调影片是“无性别标签的草根成长故事”,但傅首尔和苏敏却将影片与她们自身的家庭困境联系起来,故意将她们的“逆袭”人设与“走出浪浪山”相结合。然而,这种对影片主题的解读显然存在偏差,尤其是将“走出浪浪山”与“物理逃离”相挂钩,简化了影片复杂的内涵。
导演於水曾将“走出浪浪山”定义为“在现实约束中寻找自我价值”,这一主题本应强调人物在困难中成长与抗争,而傅首尔与苏敏则将这一主题狭隘化为逃离家庭和束缚,这无疑让影片的意义发生了错位。例如,苏敏将“照顾瘫痪丈夫的猪妈妈”解读为“应逃离束缚”,这种解读与影片中猪妈妈温情而坚守家庭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显然忽视了角色本身的积极正面塑造。
与此同时,傅首尔和苏敏的参与也让影片陷入了两难境地,原本试图拉近女性♀️观众的亲和力,结果却激怒了男性♂️观众,形成了两边得罪的局面。电影方显然未预料到,这种跨平台的合作会带来如此巨大的负面反响,最终导致舆论的极化和粉丝的对立。
目前,创作团队选择保持沉默,不回应争议。截止到8月13日,片方没有澄清某平台活动的非官方性质,也没有发表进一步的声明。虽然这一策略在短期内可能帮助他们避免进一步的舆论风波,但这种沉默并未解决根本问题。对于《浪浪山》这样一个优质IP来说,这场风波的影响可能是长期的,对品牌价值的损害是不可忽视的。
未来,如果要延续这一优质IP,片方需要做出调整。首先,应与敏感人物的营销切割,避免过度依赖具有争议的KOL。在宣发方面,可以转向强调作品的艺术性,突出其“匠心”价值,例如通过讲述幕后制作过程,强调团队的创作精神和制作质量,减少与真人KOL的绑定。衍生品开发方面,则应尽量规避性别争议,选择更为中性的商品,如文具、生活用品等,以降低风险。
总结来看,这场风波本质上是“IP资本化急躁症”的表现。上影等出品方在KPI压力下急于通过《浪浪山》实现资产证券化,导致了商业变现优先于内容的一致性。在跨平台合作时,价值观的审查应当更为严格,避免平台文化与作品主题产生冲突。而在IP的长线运营中,创作团队应保持耐心,避免过度迎合社会议题,而是专注于作品本身的创作价值,传递“共克时艰”的精神,以此来赢得观众的真正共鸣。
对于所有的主创来说,真正的出路在于守护那座用四年光阴和两千张手稿铸就的“艺术之山”,而不是翻越流量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