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戏无论是基于原著小说还是剧本,和最终的电视剧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可见导演和编剧在改编时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尤其是剧本与电视剧之间的最大变化,就是站在门外的人变了。在原剧本中,四爷与邬思道在屋里交谈,老十三在门外静静地听着,随着两人谈话的深入,老十三的内心世界也在翻涌,他的表情变换成了一个关键戏码。可是,在剧中,老十三被替换成了十七爷,而且十七爷没有出现过一个镜头,这无疑让观众充满了疑问和猜测。
四爷一进屋,邬思道便迅速跪了下来,叫了一声“皇上”。四爷急忙上前扶起他,说道:“你还是你,我还是我,别这样生疏。”四爷长叹一声,“今晚这一见实在是难得啊!只在家住一宿,明天一过,又得忙着处理政务了。”镜头扫过书桌,桌上有一个包袱——明显是邬思道准备的,导演还特意放了几本书垫在下面,好让包袱显眼一些。然而四爷坐下时,竟完全没有注意到包袱,继续揉着痛疼的腿解释:“按理说,孝子守灵,我今晚不该回来。只是宫里大变,情况不明,回来住一晚,也顺便看看你。”
镜头转向邬思道,邬思道的面部表情写满了复杂的情绪。四爷从袖子里抽出一物,随手丢在书桌一角,动作带着一丝颤抖,却始终没抬眼看那显眼的包袱。四爷低声自语道:“老十三也真是麻烦,丰台大营都看不好这个院子吗?还需要调动顺天府和善扑营的兵马吗?”
邬思道赶紧答道:“皇上,是我让十三爷这么做的。五路兵马素日各不隶属,若共同行动,十三爷居中指挥,方可避免意外。这时候越小心越好啊!”镜头给到四爷,背影呈现,语气冷淡:“既然是邬先生的安排,自然万无一失。至于您的名分,朕会慢慢安排。”
按照原剧本,老十三应该在这个时候出现,他在门外听到对话时愣了一下,脚步慢了下来。四爷的旁白响起:“邬先生这个人,该怎么安排才好呢……唉,此人志比天高,心比海深,我也不知道如何安置他……一切都看缘分吧……”门外的十三爷面露汗水,静坐在门边。
提到兵权,四爷得知康熙意欲传位于他,却因为缺乏兵权而困扰,邬思道便拿出了一个名单,名单上的人物都是十三爷当年的旧部。此时,四爷的内心作何感想呢?镜头转过,四爷的脸瞬间寒冷如霜,这一刻,四爷终于展现了他冷酷的面容。
邬思道忙不迭地解释:“皇上误会了,臣并非想当官。”此时,原剧本中的四爷会紧盯着邬思道,冷冷地问:“为什么?”门外的十三爷猛地一惊,站了起来。
然而,剧中的版本却改成了邬思道直接说道:“臣有三不可用:首先,臣身有残疾,如何能担任重任?历朝历代,哪有瘸子在朝堂上执政?”门外的十三爷皱眉,摇了摇头。镜头转到四爷的面容,依然冷若冰霜。
邬思道继续说道:“第二,臣曾是先帝朝的罪人,如今若为皇上所用,岂不是要让百姓质疑?是否当年先帝抓错了臣,或者皇上用错了臣?”这段关于邬思道犯过何罪的背景,在剧中被删去,因此也让观众对四爷脸色的变化产生了疑惑。四爷的脸色缓和了一些,重新坐回凳子上。门外的十三爷依旧皱眉,脸上露出不安。
剧中的第四个理由,邬思道接着说:“第三,臣虽有才,然却心机深沉,君主所用之臣,必得光明正大。”四爷终于开口说:“看来,你比我更幸运。”这个对话原剧本中也没有,剧中删掉了四爷的提问,直接让他站起来紧逼着问:“邬先生,您是想归隐吗?”门外的十三爷焦急万分,伸手欲敲门,却又停住。
四爷背过脸去,冷冷说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先生,想怎么隐?”这时镜头转向四爷的侧脸,一半是光,一半是黑暗,仿佛映射着四爷内心的挣扎。
邬思道轻轻点头,眼中泪水闪动,答道:“臣想半隐。”四爷的脸色瞬间变了,低声道:“半隐?”这一刻,镜头中四爷的光明和黑暗交替,隐喻着他内心的深刻挣扎。门外的十三爷终于松了一口气,眼中也闪烁着泪光。
邬思道继续解释:“第一,我孤身一人,若完全隐退,定会饿死。第二,皇上和我有着十几年的君臣情谊,若我完全隐退,万一皇上想我,却找不到我,我心如何安?”他接着补充:“因此,我想找一个既能维持生计,又能让皇上随时找到我的地方,半隐于此,既能依靠自己,也保留我们君臣的深情。”
四爷的脸色终于柔和下来,镜头转向他的正脸,两边是明亮的光线。邬思道眼中含泪,目光充满了深情与感激。就在此时,张五哥走进屋,带来了十七爷的讯息。四爷看了看怀表,淡然说道:“叫他进来吧!”
邬思道急忙起身,试图阻止,脱口而出:“四爷,您如今已不再是昨日的四爷。”话音未落,他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赶紧改口:“皇上,今非昔比,您不宜再听、再见他。”
四爷淡淡道:“老十七是我的兄弟,怎么能把他拒之门外?”剧中的改编让观众更加关注邬思道的角色,他调兵遣将的行为也暗示着他以兵胁君的意图。而四爷召见十七爷,不仅是为了制衡十三爷,也隐含着四爷对十七爷深厚情感的考量。
总之,剧本的改动使得故事的情感深度有所削减,尤其是原剧本中邬思道如何获罪、四爷如何救他这段被删除,失去了许多温情的细节。而这一切的转变,背后深藏着四爷对旧情的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