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迅速成为暑期档的黑马。仅仅上映不到11天,它的票房便突破了16亿元人民币,豆瓣评分高达8.6分,稳居电影一周口碑榜第一位。根据灯塔数据,电影一度贡献了暑期档60%以上的票房,排片从20%一路飙升至超过40%,并稳稳地拿下了周票房冠军。可以说,它是票房与口碑双高、情绪共鸣爆发的典范。
然而,随着热度的上升,《南京照相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最为焦点的便是:这部电影是否适合儿童观看?
一些观众希望通过电影让孩子了解历史,但又担心血腥的画面可能会让孩子受到惊吓,影响他们的世界观。的确,《南京照相馆》在内容和尺度上有一定的观影门槛。电影的故事聚焦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发生在“吉祥照相馆”中的普通市民,他们在生死边缘挣扎,为了活命,不得不为日军冲洗照片,最终无意中冲印出日军暴行的罪证。
影片通过个体的故事,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与良知的觉醒。无论是邮差、照相师,还是普通市民,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底片,捍卫着历史的真相。导演申奥在拍摄时刻意选择了“克制暴力呈现”的方式,许多战争场面虽然沉重,却并不直白血腥。这种手法类似于国画中的留白,通过暗示和对比来引发心理震撼。例如,镜头聚焦在婴儿被日军摔伤后的血迹和远处的背景音上,而并未直视惨状,这样既让成年人深思,也避免了让孩子们感到过度恐惧。
电影的剧情节奏十分紧凑,先是藏匿在照相馆中的居民们惶恐不安,中段照片冲印的危机爆发,后段则是在生死关头坚持揭露真相。特别是在影片的结尾,通过古今对比的方式,那句“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仿佛是对当代社会的历史呼喊,泪水中揭示着希望。
至于尺度,影片的亮点并非血腥暴力的呈现,而是思想的火花❇️。虽然确实存在一定的暴力场面,导演并没有利用这些镜头做噱头,而是通过真实的历史让我们看到,那些苦难远比影片中呈现的更加残酷。刘昊然在路演中被问到电影是否适合孩子观看时,并没有直接回应“适合”或“不适合”,而是强调电影的沉重题材,并指出团队尽量克制暴力的呈现。他还分享了许多家长和高龄老人来看电影的感动故事。刘昊然的回答虽然专业且谨慎,但由于他年纪较轻,这种避重就轻的回应显得稍显平淡,缺少些许感染力。
然而,高叶的回应则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在宣传活动中,高叶以导演的话接过了话题,语气轻柔而坚定地说道:“虽然很多小朋友可能不适合看,但没关系……电影会在那儿等着他们长大。”这番话不仅承认了电影对孩子的冲击,也表示电影值得每个中国人观看并铭记历史。她的回答,不仅展现了文化的高度,还在情商上得到了极高的认可,既给出了明确的建议,又不至于让太多观众感到被排斥。
从刘昊然到高叶的回应,其实都在折射出电影本身的诚意和深意。《南京照相馆》始终追求历史真相,但并不依赖血腥的煽情画面。电影在尊重孩子观影感受的同时,也给成年人以警醒。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镜头呈现,甚至是在宣传和演员🎭️的回应中,电影都在传递一个逻辑:我们愿意让所有人看到,但并不是为了票房强行推销给每一个观众。
这部电影,绝不是为了票房而生的,它的诚意和深度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得到了体现。刘昊然的回应,展示了演员🎭️应对敏感话题的专业素养;而高叶则通过她深刻的情感共鸣,传递了一种文化责任感——历史必须铭记,且不论何时何地。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无论是刘昊然还是高叶,都凭借精湛的演技给角色赋予了深刻的生命力。刘昊然饰演的照相馆小徒弟阿青,表面上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角色,然而整个电影的情感主线却由他来承载。起初的怯懦与恐惧,刘昊然通过细腻的表情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从他的转变中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而高叶饰演的角色,则成为了整部电影中的“定海神针”。她没有一场情绪爆发的“大戏”,却通过每一次的内敛演绎,把一个普通女性♀️的勇气呈现得无比深刻,成为了影片中“人性之光”的象征。
高叶的崛起并非偶然,从《狂飙》到如今的电影与电视剧双开花,她的演技、情商和真诚在演艺圈内早已赢得了广泛的认同。相比之下,刘昊然虽然回应谨慎,却也凭借自己不断成长的演技和成熟的形象,赢得了更多观众的喜爱。
综上所述,《南京照相馆》之所以成为暑期档的黑马,不仅因为它有着令人震撼的内容和高水准的制作,更因为它在电影外的每一次发声,都在与电影的精神保持一致:历史不能被遗忘,但电影绝不强迫任何人走进电影院🎦,贡献票房。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接受能力决定是否观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部值得每个人深思、且意义深远的电影。
你怎么看两位演员🎭️的回应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