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大家都很熟悉,但拍得多了就容易陷入套路,尤其是日军形象的塑造,常常被描绘得像小丑一样,动不动就大喊“八嘎”,表情扭曲,智商降到极点。这种刻意的“八嘎化”让人看了不免觉得尴尬,不仅破坏了影片的真实性,还让观众感到不接地气。那么,究竟该如何避免这种过度丑化的现象呢?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做《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就给出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答案:摒弃对敌人的刻意扭曲,力求真实还原,让每个角色和历史事件都有立足之地。这部影片于1986年拍摄,导演翟俊杰和杨光远始终坚持真实再现历史,避免夸张与变形,因此成为了抗日电影中的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看看影片的背景。影片重现了1938年台儿庄战役,这是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李宗仁指挥的战役,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显著的胜利,歼灭了大量日军,被视为抗日战争早期的一次大捷。电影并非凭空编造,剧本基于大量历史资料,经过17次修改,重点突出了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的贡献。那么,为什么这部片子被认为“去八嘎化”呢?导演组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不可以将日军塑造成傻瓜或怪物,而是要把他们拍成有战术、组织、纪律的正规军。比如,日军角色的台词全都用日语,演员🎭️们需要背熟这些台词,确保在后期配音时口型对得上,同时也让他们的表演更加自然。中国演员🎭️董骥饰演日军第十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他通过自学把日语练得相当流利,剧组还称他为“活鬼子”,这种做法并非为了丑化,而是为了让角色更立体,更具人性化,避免低级的搞笑成分。
实际上,想让抗日电影避免俗套,必须注重细节。《血战台儿庄》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导演不仅要求日军台词真实,还在道具和服装的选择上精益求精。日军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枪和歪把子机枪,而国民党则用的是汉阳造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钢盔的款式也根据不同部队有所区别,英式和德式款式都得到了准确还原。所有的这些道具都是从各地调来的真品,力求与1938年战场的实况相符。演员🎭️的选拔也非常严格,选的是当地的农民和矿工,而非现役士兵,力求让他们的形象更接近当时的中国军队。特别是,演员🎭️们不许剃光头,必须保持短发,以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在片场,演员🎭️们每天都要穿上军服练习军姿,长时间在户外晒太阳,皮肤晒得黝黑,化妆也无需过多修饰,整部片子呈现出一种铜版画般的真实质感。
导演组对主要演员🎭️的塑造也不遗余力。邵宏来饰演李宗仁,虽然他本身有些书生气,但剧组为了让他展现出军官的威严,每天都称呼他为“李长官”,这种潜移默化的称呼让他逐渐融入角色。宋广汉演孙连仲,虽然年过六十,但凭借其军旅经验,他在剧中展现了将领的风范。齐春祥饰演韩复榘,他那张长脸小眼的外形与原型极为相似,表演也充满了鲁莽和多疑的气质。赵恒多演蒋介石,稳重果断;翟俊杰亲自出演王铭章,由于外形相似,他直接上阵。其他演员🎭️如初国良演张自忠、陈继铭演白崇禧、江化霖演池峰城等,都展现出了不浮夸、注重本色的演技。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避免了角色的美化或过度负面化,让每个角色都更具层次感。
这部片子的拍摄过程并不顺利。最初,周总理在1965年就提出拍摄计划,但直到1986年才正式开机。在这段漫长的过程中,剧组经历了人员更替,拍摄的地点从北京转移到山东,剧组成员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拍摄,风餐露宿几个月,目标就是追求战场的真实性。外国纪录片导演伊文思也曾分享过他亲历1938年台儿庄战役的感受,影片中的一些场景便参考了他拍摄的纪录片镜头,诸如人梯渡桥、运河激战等。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分为三个主要段落:临沂增援战、滕县之战和台儿庄主力战,每个战役都依据历史资料进行了改编。
在群演方面,影片没有使用流量明星️,而是选择了普通演员🎭️,尤其是女性♀️角色如女大学生、女记者和李宗仁的翻译等,都是由普通演员🎭️饰演,以避免抢戏。老艺术家如冯毅夫、李力、刘磊等饰演守军将领,虽然没有台词,但他们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影片的分量。其他小角色如吴喜千和李晶冰演的老兵和小兵,在一些战争场景中展现出强烈的悲壮感;茂路和胡荣华饰演的老人和孙子则在表现屠村情节时,传达出了纯真朴素的情感。
除了激烈的战斗场面,影片还通过细节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比如,日军尸体旁有家属的照片,军官在捡起照片时深思;幸存的孩子在尸体堆中哭泣;盲眼士兵在闻到野花的香气时沉醉;老兵吹着树叶曲调,这些细节并非编造,而是来自历史记录,它们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和不容忽视的历史伤痛。影片中的日军形象也并非一味残暴,虽然他们有纪律,但侵略的本质并未改变,没有进行任何的“洗白”。
影片的结尾并不追求大团圆,而是通过一座堆积如山的血肉长城和破碎的城门定格了战后的残垣断壁,真实得令人心情沉重。这种不矫情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的艺术性和历史性得到了升华。
电影上映后,产生了广泛影响。1987年公映时,观众反响热烈,很多人在电影院🎦里默默为阵亡的将士默哀。国民党老将李仙洲、郑洞国等看完后纷纷表示赞赏,还主动担任顾问。蒋经国观看后称,影片没有抹黑他父亲的形象,还推动了两岸老兵的探亲活动。影片的票房创造了历史纪录,数亿元的票房收入和一大批奖项的获得,使得它成为经典之作:第七届金鸡奖最佳编剧、最佳化妆、最佳烟火;第十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政府特别抗战奖等。李宗仁的儿子李幼邻从美国赶回来,看了样片不到十分钟就泪流满面。而池峰城的妻儿在观看后更是激动地跪下感谢,因为影片真实再现了池峰城在台儿庄的英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