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那场演唱会,票价确实不便宜,VIP座位早就卖光了,大家都挺期待。
谁知道音响里突然冒出个小孩唱《苹果香》,台上她还在那认真对口型,观众当场就笑疯了。
假唱都能这么淡定?这份自信到底哪来的?
童声一响,全场傻眼。
那天晚上的杭州演唱会,本来气氛还算不错。观众们花了不少钱买票,就等着听那艺娜现场演唱那首火遍网络的《苹果香》。前奏一起,大家都准备跟着哼唱。
结果音响里传出来的,竟然是个奶声奶气的童声版本。
这下可好,全场观众的表情就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先是愣了一秒,然后哄堂大笑。更绝的是,台上的那艺娜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还在那里专业地对着口型,手势一个不落,表情管理堪称完美。
你说这事儿搁谁身上不得找地缝钻进去?可那艺娜倒好,继续她的&34精彩演出&34。观众们从最初的震惊,到忍俊不禁,最后变成集体狂欢。有人举起手机疯狂录像,有人直接喊起了&34退票&34。
整个场面像极了一出荒诞剧。那艺娜在台上&34深情款款&34地演绎着童声金曲,台下观众在用笑声和起哄声表达着他们的&34欣赏&34。这种诡异的和谐,让人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
网友们看到视频后,调侃说那艺娜的&34婴语&34说得真好,还有人说这是史上最诚实的假唱——连伪装都懒得做了。
说实话,这种操作背后的门道,比表面看到的还要深。
咱们先搞清楚一件事——到底是谁在为这种演出买单?
答案可能会让你意外:一群自称&34乐子人&34的观众。他们买票不是为了听歌,而是为了现场围观一场网络奇观。
哎,这年头的娱乐方式真的是越来越抽象了。传统意义上的粉丝,是因为喜欢偶像的才华或者作品才去支持。但那艺娜的观众不一样,他们更像是去参加一场集体行为艺术。
说白了就是花钱买个乐子。
她越是&34翻车&34,观众们越兴奋。每一次假唱穿帮,每一个尴尬瞬间,都成了社交媒体上的素材。大家拍下视频,配上&34家人们谁懂啊&34的文案,轻松收获成百上千的点赞。
这形成了一种诡异的共生关系。那艺娜提供话题和笑料,观众们提供门票收入和流量数据。她不需要唱得好,甚至不需要真唱,只要能持续制造槽点就行。
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中老年观众是真心喜欢她的&34朴实无华&34。他们觉得那艺娜不装不作,就像邻家大姐一样亲切。这种错位的认知,让整个现象变得更加复杂。
年轻人去看热闹,中年人去找感动,老年人去寻共鸣。同一个舞台,三种不同的期待,这就是妥妥的审丑经济啊。
不过话说回来,能把假唱玩得这么6,背后可能还有点技术含量。
你们知道吗?现在的造假技术,已经卷到连AI声纹都能模仿了。
那艺娜团队在杭州事件后的甩锅表演,简直比变脸还快。先说是音响师失误,后来改口说是&34抽象互动&34,最后干脆甩锅给观众,说是应观众要求才这样做的。
这套连环甩锅术,真的是让人服气。
但最搞笑的是,他们还晒出了与音响团队的聊天截图,试图证明自己的&34清白&34。问题是,现在谁不会P个聊天记录啊?这种截图的可信度,大概和那艺娜的真唱一样稀有。
更关键的是,就算真的是音响师失误,那作为演出的核心人物,在现场出现如此明显的问题时,为什么没有及时叫停重来?反而继续对口型对得不亦乐乐?
这里面可能涉及到一种叫AI声纹伪装的技术。简单说就是让机器模仿你说话的黑科技,可以把任何人的声音合成出来。如果真的用了这种技术,那整场演唱会可能从头到尾都是&34假的&34。
当然,这只是推测。但从技术可行性来看,完全说得通。毕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只要能维持热度,什么手段都有人愿意尝试。
演唱会的彩排要求本来是非常严格的,像放错童声这种低级错误,在正规演出中几乎不可能发生。除非,这根本就不是个错误。
技术归技术,但这事儿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更大。
你们有没有想过,&34抽象&34这个词什么时候变成了万能挡箭牌?
以前无法用正常逻辑解释的荒诞行为,现在只要贴上&34抽象文化&34的标签,瞬间就变得合理了。但说穿了,很多所谓的&34抽象&34,其实就是哗众取宠的包装纸。
那艺娜就是这种文化的典型代表。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巨大的&34梗&34,一个让人无法用常理判断的存在。当你在演唱会上看到她对口型放出童声时,你根本分不清这是事故还是策划,因为在她的世界里,这两者的界限早就模糊了。
咱们一边嘲笑她的荒诞,一边又忍不住关注她的动向。这种矛盾心理,正是抽象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
我觉得吧,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34万物皆可娱乐&34的时代。连假唱穿帮、技术作弊这些原本应该被谴责的行为,都能被包装成娱乐产品来消费。
更可怕的是,这种现象正在稀释专业性的价值。传统的勤学苦练、艺术打磨,在&34现象级传播&34面前显得笨拙而多余。只要你能制造话题,只要你有数据,你就能登台演出。
年轻人通过P图和AI技术,把那艺娜包装成&34帝国最后的明珠&34,这种调侃背后,其实是对专业标准崩塌的无奈调侃。
说到底,这就是个恶性循环。平台需要流量,网红需要关注,观众需要谈资。在这个巨大的娱乐机器里,真实和虚假的边界正在被无限模糊。
说实话,看到那艺娜这事儿,我的感觉挺复杂的。一方面觉得好笑,另一方面又有点担心。
网红经济火成这样,专业的东西反而没人在乎了?当流量数据可以碾碎一切门槛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这样的娱乐生态到底在把我们带向何方。
那艺娜的&34自信&34建立在巨大的流量泡沫之上,根基脆弱。那些为&34看乐子&34而来的观众,今天可以把她捧上神坛,明天就能因为另一个更有趣的&34乐子&34而将她抛弃。
真正的舞台,从来不属于哗众取宠。它属于那些用心打磨作品、尊重艺术的人。
你们怎么看这事儿?是继续当乐子看,还是觉得该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