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场讨论:今年上半年,究竟有没有哪部长剧能够突破圈子,成为真真正正的爆款?评论区热闹非凡,很多人纷纷列出了自己的推荐剧单。然而,当大家一一列举剧名时,却惊讶地发现,每一部剧似乎都与某个粉丝群体紧密相连。经过仔细观察,结果却是这些剧集并没有一部能够打破粉丝圈的限制,真正实现“出圈”效应。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上半年已经过去,长剧市场依旧如此低迷,几乎处于冰封状态,活力全无。
与长剧的萧条相反,短剧的火热行情愈演愈烈。最近,主打短剧的视频平台——红果发布了一则微博,宣布其短剧《18岁太奶奶驾到,重整家族荣耀2》的观看量突破了20亿次,简直让人瞠目结舌。这一数据的意义不言而喻,因为短剧的受众群体相对较为分散,少有大规模的粉丝群体加持,这样的观看量显然更加真实可靠。
然而,这一切引发了网友们的疑问:“观众们到底怎么了?怎么都转向短剧了?”
说实话,尽管短剧市场火爆,但它的观众群体和长剧相比较,依然无法相提并论,至少现在是这样。短剧主要面向下沉市场,但长剧的受众却远不止此。只要质量过硬,长剧的影响力和“出圈”效应绝不是短剧所能匹敌的。
问题出在哪里?长剧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质量顶尖的作品了。
曾经,一部长剧的质量,往往取决于编剧、导演以及剪辑等幕后团队的努力。一个强大的制作团队能够带来令人安心的保证,甚至可以弥补部分演员🎭️演技上的不足。然而,现如今,随着粉丝效应愈发强烈,演员🎭️在一部作品中的角色愈加重要。我们经常看到剧组在制作过程中完全妥协于粉丝的需求,演员🎭️的粉丝开始在剧组中插手,包括剧本的修改、妆造的设计,甚至还影响了剧情的走向。这种种现象让原本应该由专业团队主导的工作变得千疮百孔,最终的“爆款”往往只是在粉丝的社交平台上,频繁刷屏而已。
真正的观众,根本不被这些“粉丝主导”的剧集所吸引。而更糟糕的是,现在几乎每位年轻演员🎭️的粉丝都在不断要求剧组撕番位,不管演员🎭️是否具备足够的实力。无论是炙手可热的顶流小生,还是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人,粉丝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偶像能成为剧集的核心。一些不具备演技或咖位的演员🎭️,也会被粉丝推向舞台中央,甚至要求剧本为他们“量身定制”。更有甚者,粉丝们会主动对抗其他演员🎭️,甚至撕扯项目本身,导致整个圈子的混乱不堪。
对于这种现象,不能完全将责任归咎于粉丝。背后那些盲目迎合粉丝需求、想借流量演员🎭️热度走捷径的制作方,才是罪魁祸首。如果一部剧集质量不佳,制作方再怎么赔本,也只能怪自己。
这也正是短剧市场迄今未曾出现的“病症”。尽管短剧演员🎭️的地位也有高低之分,名气和身价参差不齐,但与长剧相比,短剧的制作方式显然没有陷入同样的困境。以《18岁太奶奶驾到》为例,女主李柯以虽然不如几位男演员🎭️王培延、吴添豪等人名气大,但她依然在剧中作为主角🎭️稳稳占据了中心位置。即便这些男演员🎭️都是短剧圈的佼佼者,他们也甘心当配角。这部剧的海报上,李柯以的名字赫然在上,男演员🎭️的名字则被挤压到海报的上方,甚至不仔细看都看不见。
这些短剧的创作思路显然更为纯粹,也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而与此相对的,是长剧市场越来越混乱和复杂,甚至让很多只想轻松享受剧集的观众都感到身心疲惫。
难道做长剧的人真的是没有脑子吗?很多平台已经表示将转向中长剧方向,刚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时,观众们或许觉得这是好事——毕竟那些四五十集的长剧,总是充斥着大量注水剧情,看的累人。然而,谁曾想到,所谓的“中长剧”,却成了像短剧一样快速刺激的“竖屏爽片”?那还不如直接看短剧算了,谁要看这些四不像的长剧呢?
这些长剧制作方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观众对长剧和短剧的期待是截然不同的。虽然短剧市场红火,但长剧依然有它的独特受众。许多观众还是渴望通过长剧来激发思考,享受深刻的情感体验,短剧那种不需要动脑,只求快速爽感的方式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快速消费的文化可能会短暂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但它终将带来空虚感。只有那些真正有深度、有质量的作品,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成为真正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