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上映已经19天了,票房走势越来越低,单日票房几乎接近谷底。所以,写下我的差评也不再会对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产生太大影响。事实上,我早就看过陈佩斯老师的这部《戏台》,但一直没敢发表个人意见。因为我一直担心,自己的负面评价可能会影响到观众的选择,哪怕只影响了几个影迷,这也是不太好的事情。不过,眼下这部电影快要下映了,票房也几乎到达瓶颈,既然已经不再对票房产生影响,我也就可以放开来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并不太喜欢那些利用民国历史背景来进行讽刺的影视作品。虽然这类作品确实有它们的当代价值,但我始终觉得,影射式的讽刺,往往只能算是二线水准,而非一线大作。无论这类民国题材的讽刺作品做得如何精致,最终也只能停留在普通的水平。这个是我对这类作品的基本看法。
接着来说说《戏台》本身,陈佩斯老师在讽刺方面并没有带来什么新意。民国大帅“不懂戏”的这个梗,已经被无数影视剧作品用烂了。这一类讽刺题材,尤其是涉及民国大帅没文化的内容,早就成了老梗,几乎成了烂俗的代名词。即使是在一些东北二人转演员🎭️出演的低俗网络电影里,也时常会看到这一段被拿来消费。
当然,这种讽刺依然有其价值,但是当它被无数作品反复使用时,讽刺本身的力量和新鲜感就会大打折扣。特别是当它被包装在“民国题材”之下,似乎更失去了应有的锋利感。这就像《白鹿原》被陈忠实写完了之后,很多后人想再做些相似的模仿,最后也只能画蛇添足,失去本来的价值。
另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是,真正的优秀作品必须具备“当下性”,尤其是它的内容和时代性。就像河北的知名作家胡学文,他曾写过一本叫《有生》的大部头小说,讲的是清末民国时期接生婆的故事。这本书的故事设定早已烂大街,根本不具备当下性。那么,什么才算具备当下性呢?比如当今社会的生育现状,越来越多年轻夫妻选择不生孩子,聚焦这个问题的作品才是真正紧跟时代的作品。
同理,一个民国大帅听戏不懂行,硬要改动京剧、破坏艺术规则,这样的情节并不具备足够的当下性,或者说,其当下性几乎为零。讽刺本身就有模糊性,民国大帅成了一个既模糊又假的反派角色。我们回顾20多年前的杂文时期,许多杂文也面临类似的问题,讽刺缺乏深度与锐度,导致其价值被大大削弱。相比之下,鲁迅的杂文才是讽刺的典范,具有深刻的当下感与时代感。
并且,如果我们对北洋政府的历史有更深的了解,会发现《戏台》其实只是基于误传的历史进行的恶搞和丑化。只有那些对北洋政府历史了解较少的观众,才能在电影中找到一些笑点。而一旦掌握了相关历史知识,观众就会发现这部作品不过是戏说,无法真正触及北洋时期的历史实质。现在学术界对北洋政府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甚至对其逐渐产生更多的尊重,许多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因此,讽刺类作品必须具备更强的当下性。可能会有人认为,这种作品很难做到,讽刺的对象究竟该是谁?但正因为难,才更具价值。在这方面,许多中生代的喜剧工作者正在努力推动讽刺作品的当下性,尽管他们的许多作品仍然只能算是“半部好戏”。
比如,徐峥的《逆行人生》讲述外卖员的艰辛,这部电影只要删掉男主角🎭️车祸后的情节,就可以成为一部很好的讽刺作品。再比如董润年的《年会不能停》,它将讽刺的目光投向了大厂企业的管理体系。这些作品都具有强烈的当下性,而这正是比陈佩斯的《戏台》更具价值的地方。
对陈佩斯来说,他坚持在喜剧中运用讽刺毫无问题,但如果只是在老旧的题材中反复套用,相较之下则显得毫无意义。作为创作者,如何开创出具备当下性的新作品,才是更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