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初春的夜晚,好友问张瑞芳:“你打算如何走下去?”她抬起头,眼中流露出一丝无法掩饰的疲惫:“先把戏演好,再结束这段婚姻。”此时,她与金山已经分居了三个月。
张瑞芳出生于1918年的天津,14岁便考入上海戏剧学校。抗战爆发后,她随剧团转战后方,凭借《放下你的鞭子》一炮而红。1942年,上海大光明戏院上演话剧《雷雨》,年仅24岁的她饰演四凤,从此奠定了“四大花旦”之一的地位。她光芒四射,但却未能遇到一个理想的伴侣。
她的第一段婚姻几乎是在没有人知晓的情况下悄然结束。丈夫余克稷是一位安静而可靠的演员🎭️,然而两人性格差异巨大,谈剧本时能激烈讨论,谈到生活琐事却常陷入长时间的沉默。1946年,上海逐渐恢复繁荣,而她却每天孤独地回到那间冷清的出租屋里。那一年,虽然没有争吵,也没有冲突,却再也感受不到温暖。余克稷的一句“随你”便成了他们婚姻的告别,之后两人各自走向了不同的生活。
此时,金山出现了。与余克稷的沉默不同,金山的热情如火如荼。他被朋友形容为“像带电的探照灯”,照到哪里,哪里便会爆发激情。1947年,在《屈原》排练期间,金山开始关注张瑞芳的每个台词和情感变化,演出结束后便递给她毛巾和热茶。金山的热情点燃了她的激情,不到半年,她便将离婚协议交给了前夫,并与金山公开同居。
然而,热情常常像火焰一样迅速熄灭。搬到北平后,金山遇见了刚从延安抗大学习归来的孙维世,一个22岁、气质清新的女孩。虽然金山知道她是周总理与邓颖超的养女,但依然向她靠近。1950年初的一个晚上,张瑞芳无意间发现金山抽屉里夹着孙维世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明晚八点🕗️,剧院后门见”。那一刻,张瑞芳意识到自己选错了人。
看起来她离婚的决定果断且冷酷,实际上她却在内心纠结了三个月。那段时间,她每天都会去北海公园跑步,时不时感到灰暗的情绪,却总被“明天还有戏要演”这种心态拉回现实。1950年5月,她在户口簿上恢复了单身,之后两年内,她与金山几乎没有再说超过十句客套话。
两次婚姻的失败几乎让她对婚姻丧失了兴趣,然而命运却没有打算让她就此停止。1952年夏天,电影《南征北战》开始筹拍,导演苏里邀请她出演赵玉敏,严励则被安排负责男主角🎭️的替身及部分配角的准备工作。初次见面时,严励不小心将剧本掉在地上,张瑞芳顺手弯腰捡起,两人同时说了一声“谢谢”,就这样记住了对方的声音。
那时,严励32岁,没谈过恋爱,个性温和,做事规矩。有人戏称他像块机关砖头,只有在需要时才动一下。巧的是,遇到张瑞芳后,严励变得异常勤快。拍摄间隙,他总会提着搪瓷壶给她续热水,而在外景拍摄结束时,他总是抢着背她的行李。张瑞芳心中充满警惕,旁边的摄影助理打趣道:“你这是第二次被追星了。”她笑了,但并未拒绝。
拍摄结束,严励做了一顿杂酱面,端到张瑞芳的宿舍。那酱料是他自家调制的,黄瓜丝切得比头发还细。张瑞芳尝了几口,感动得无言。此后,她答应去他家看看。严励的家干净整洁,木地板光亮得能反射出光芒,书架井然有序,厨房的调料排列得像精密仪器。张瑞芳突然明白,眼前的这个人,正是她长久以来所渴望的“安定”的象征。
当谈及结婚时,张瑞芳向严励透露了自己身体的旧疾,肺结核留下的后遗症让医生警告⚠️怀孕存在巨大风险。她把检查单放在茶几上,静静等待着严励的回应。严励看了看,只简单说了一句:“我想要的是伴侣,不是出生证明。”这简单的一句话却打开了她心中的门。1952年11月7日,他们在北京民政局登记结婚。那天正好是十月革命纪念日,苏里打来电话祝贺:“你们继承了革命传统。”
婚后,严励从未要求她退出舞台,而是在剧本的选择上严格把关:涉及高原或湿冷环境的外景,他一律拒绝。张瑞芳后来拍《大河奔流》,剧组提议冬天去吉林松花江取景,严励则找到制片主任,当晚就决定全部改为室内拍摄。有些人批评他过于霸道,但他直言:“她的肺比你们的长镜头还贵。”话虽粗,却有理,没人能反驳。
可以说,第三段婚姻给了张瑞芳真正的喘息。那几年,她拍戏、教课、写剧评,体力允许时还会帮助其他演员🎭️排练。而严励则承担了家务,甚至学会了掌控灶火的火候,只为做出她最爱吃的松软馒头。圈内人笑称:“严师傅的职责,从片场延伸到厨房。”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风暴袭来,张瑞芳因身份背景被要求“停演检查”。那段时间,她常常在夜里被噩梦惊醒,无法呼吸,严励会拿出《金匮要略》上的安神方,按时给她煎药。有人质疑她的身份,严励却只淡淡地说:“我承认她是我的妻子,其他的我不管。”随后他被调去劳动改造。他在信中轻描淡写地写道:“大不了回头再拍戏。”简单的几行字,却让张瑞芳感到无比温暖。
1978年,演艺圈逐渐恢复,张瑞芳受邀出演电视剧《小街》中的老地下党员母亲。她犹豫过,担心身体是否能撑得住,但严励将药方、日程表、营养表贴满了冰箱门,每天早上都送她到片场。拍摄最后的那场大雨戏,她穿着单薄的布衫,在雨中站了三个小时,而他始终在镜头外撑着伞,雨点噼啪打在伞面上,但他没有动过一步。有工作人员劝他:“换个演员🎭️吧。”他摇头说:“她能演完。”
张瑞芳晚年接受采访时,谈到三段婚姻的不同,她淡然一笑:“前两次是赌气,第三次是生活。”当被问到遗憾时,她提到未能生育孩子,但接着笑着说:“不过,我演过那么多母亲角色,也算过了瘾。”
1993年1月,张瑞芳因病去世,享年75岁。她的丧礼简单而低调,遵照她生前的愿望,没有花圈和追悼会,只在灵堂里放了一张剧照——她在《南征北战》中的定格。下葬的那天,北京下着雪,严励站在墓前,左手紧握着那张十多年前的医院检查单,右手则悄悄把另一张纸放进土里。纸上写着一句话:“我一直想要的,始终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