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极岛》扑街之谜,暑期档失落
文/小航
《东极岛》终于落幕,却遭遇口碑暴跌。虽然导演管虎的团队为其倾注心血,尤其是剧组在水下戏上做出的极大努力,甚至演员🎭️们都亲自下水,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练习,最终却没能换来观众的认可。电影本想尊重东极岛渔民的历史,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作品,却因剧情漏洞和设定瑕疵,遭到影迷嘲讽,票房惨淡。
从影片的整体看,缺乏共鸣,情感表达薄弱,价值观摇摆不定,甚至看得让人疑惑。男女主角🎭️在东极岛上,毫不掩饰地表达感情,肆无忌惮,生活在封闭环境中也显得不拘一格。男主一开始桀骜不驯,直到弟弟丧命,才突然意识到自己要做出改变。电影中的男二号,善良而富有同情心,最终因与日本人战斗而牺牲。哥哥回忆起昔日的兄弟情谊,启动了一个略显突兀的“复仇计划”,最终用个人英雄主义成功逆转局面。影片核心的“爽”字当头,但尽管管虎团队费尽心思,观众的反响却是冷淡,口碑堪忧。
《东极岛》最大的问题,在于情节和主题处理上的单薄。虽然电影剧组拍摄时力求真实,还原了里斯本丸号的沉船场景,以及风暴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但最终成效有限。影片侧重讲述阿荡救助战俘的副线,却将英国人表现得过于理想化,时而还唱起歌来。影片甚至让他们面对日军时,展现出感恩中国的情感。观众自然不会忘记历史:英国在中国的罪行深重,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直到二战时期,英国的态度依旧充满不负责任,这种历史背景与影片中营造的“英国人感恩中国渔民”显得格格不入。
虽然原型故事本身值得一探,但影片的处理让这一点🕐️完全失色。与豆瓣9.2分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相比,《东极岛》显得过于平淡,无法撑起这个题材的重任。电影的场景和人物设计,反而让人觉得荒诞,尤其是岛上的渔民们,服饰打扮让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来自某个部落,完全脱离了历史背景的真实感。
随着阿荡的下线,观众眼泪直流,虽然朱一龙和吴磊的演技有了进步,但也无法挽救影片的整体缺陷。倪妮饰演的阿花,从前期一个温顺的女子,突然转变为一个硬气的大女主,这种转变显得过于突兀。她的形象从一位被爱保护的姑娘,瞬间变成了“东极岛女勇士”,而且她的穿着打扮,显然与岛上渔民的传统形象不符,令人难以理解。
电影中的男女主角🎭️设定与情节推进,似乎也在不断尝试迎合现代影视市场的大女主趋势,却忽视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情节的合理性。倪妮为了角色特意晒黑皮肤,尽管敬业态度可嘉,但影片中的角色却让她成为众矢之的,广受批评。
再说到影片中的历史误读,管虎导演显然没有考虑到观众的历史认知和情感接受度。很多了解史实的观众纷纷质疑,是否影片在“抹黑”历史,毕竟舟山渔民当年营救英国战俘的事迹,实在不能被如此轻率地歪曲。
值得一提的是,《东极岛》的票房惨淡,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剧本和角色的设定背离了历史的真实。影片试图通过英雄主义和家国情怀来吸引观众,但十年后的观众眼光已不再单纯追求这些宏大叙事,而是更加注重导演是否尊重历史,是否用心去理解和呈现人物。影片中为突出男主角🎭️健硕的身材,刻意安排了与敌人搏斗的戏份,这种硬拼肉体的设定不仅显得不合适,甚至让剧情的推进变得更加扭曲。
总的来说,《东极岛》在情感铺垫和历史呈现上的问题,导致了观众对其产生强烈的反感。尽管片中有不少闪光点,但它依然无法挽回其整体的失败。导演如果想要拍出更具影响力的作品,应该更多关注细节,尊重历史,打破传统的套路,避免让一部本应感人的影片变得那么让人不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