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映仅两天,舆论就炸开锅——“救了英国人”“被抵制”“票房倒挂”。抵制从来不是讨论,扣帽子也不是评价。电影有瑕疵,但该在电影里讨论;立场要正,也要站稳在事实之上。
《东极岛》上线不久便遭遇“三连击”:票房倒挂、口碑失望、热搜抵制。
有人把问题简单归结为“救了英国人”,也有人进一步推测是“动了某些资本的利益”。
这两种说法都过于简化且失真:前者把复杂的叙事压缩成一句口号,后者则将观众的选择直接归结为阴谋论。
今年的暑期档,市场呈现出“口碑集中、情绪共鸣”的趋势:谁能抓住观众的情绪点,谁就能赢得市场。《东极岛》的问题不在于“该不该存在”或“是否不配观看”,而是它在起步阶段与舆论叙事上的失误。
许多人用“倒挂”来证明问题:高排片却票房惨淡,低排片却逆势上涨。其实,这正好说明了观众已经养成了“先看口碑、再看题材、最后看排片”的习惯。
《南京照相馆》凭借口碑自循环提前拉升了观众热情;《浪浪山小妖怪》通过小人物情感的共鸣成功实现高复购。而在这些强劲对手的竞争下,《东极岛》尽管首日排片量高,但由于口碑尚未稳定,短期内票房倒挂是难免的。
这不是“被抵制”的直接证据,而是“口碑未稳”的市场信号。如果接下来能够通过映后交流、主创路演、口碑二次传播来逐渐稳固观众的情绪,很可能从倒挂转为回暖。
上映前最大的社交话题,不是影片本身,而是“番位之争”。粉圈式的争议无形中将观众的焦点从“作品”转移到“站队”,而这种内耗消耗了观众的信任。
严肃题材最需要的,应该是“降噪”而非“蹭噪”。要把话语权还给影片本身:如何塑造渔民群像、情绪弧线如何铺展、动作场面是否有力度。观众购买的是故事,而非演员🎭️的站位。
影片选择了二战同盟背景下“渔民营救英军战俘”的故事,有人指责为“投机取巧”,甚至认为“救英国人不如救自己人”。其实,这里有三个关键点要厘清:第一,反法西斯同盟是历史事实。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和英国是共同的盟友。渔民救战俘是出于人道与正义的驱动,而非“投名状”。
第二,影片叙事的主体是“我们”。关键的决策和行动是由本地人做出的,不是“外部的拯救”,而是“我们决定要救谁”。将此解读为殖民视角是误解。
第三,选择“救谁”不是站队,而是体现价值。在极端情境下,见死不救才需要解释。而“救盟友”不等于迎合他人,而是基于人道的常识。
质疑一:服化道夸张,渔民像“野人”。回应:风格化≠丑化。为了强化“自然与风浪”的压迫感,服化道选用了更粗糙的路线,这会产生观感分歧,但不该立即给“丑化”下定论。更好的讨论方式是对照真实历史照片与地方服饰,看看质感的边界在哪。
质疑二:人物工具化,个体弧线不够饱满。回应:群像剧通常会面临“功能压过人物个性”的问题。理想的做法是在关键时刻补充个体动机与代价,让观众感受到“为什么这次站起来”背后的情感。这是创作上的提升空间,并不等于影片价值观有问题。
质疑三:动机被“复仇化”,削弱了“大爱”。回应:在现实心理中,“怨→义”常是一个连续的光谱。人先因暴行产生愤怒,再将愤怒转化为行动,最后形成原则。这条心理链条并不矛盾。
复仇与人道救援并非二者择一,它们可以是相互演变的关系。如果影片能够更清晰地呈现这一演化过程,将更易获得共识。
“蛋糕”最直接的名称叫观众的时间和影院的排片。谁能让观众觉得“非看不可”,谁就能分得更大一块。问题不在于背后有人操控,而是口碑会吸引观众。
将一切归结为“抵制”“资本斗争”其实是一种偷换观众能动性的做法,也掩盖了作品层面的可改进空间。尽管要警惕有组织的舆论带节奏,但更应相信观众判断力的提升——他们更看重作品的真诚度和立得住的价值,而非某家背后公关的声音更响。
《南京照相馆》通过历史的咏叹和克制的表达,引发观众对“仁义礼智信”的自我确认;《浪浪山小妖怪》通过小人物的情感共鸣,让观众感受到“他赢了,我也赢了”的情感体验。
这两部影片的共性是:情绪的抓手明确、口碑传播简洁、社交点清晰。如果《东极岛》想要走长线,建议考虑三步走:
1. 二轮口碑宣发:围绕“不能跪”和“出海营救”两大情绪点,做短视频的复述;
2. 映后路演/校园对谈:让“为什么站起来”这个动机链更加清晰,帮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3. 开放二创素材授权:将历史资料与幕后制作揭示出来,增加影片的可信度,让讨论回归到事实。
因此,做出合理评价时有几点要牢记:
1. 看完再评,不转发带有节奏的截图,不拿断章取义当证据;
2. 与粉圈撕番划清界限,支持作品,而非站队艺人;
3. 带孩子一起看,告诉他们:害怕不丢人,重要的是下一步怎么做;救人不是迎合,而是人道。
最终,抓住“情绪窗口”并最大化情感共鸣,给群像更多“日常对照”,让观众更容易代入,同时保持开放透明的态度,让讨论回归到真实。
“救英国人就要挨骂”这一命题,根本就是个舆论陷阱。救人,是常识;救盟友,是原则。
《东极岛》并非完美,它可以被批评、被挑战、被改进,但绝不应被一句“抵制”就定论。让电影回到电影,历史回到历史,常识回到人心。每次回望,愿我们不仅为了悲伤,而是为了让脊梁更挺直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