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导演的成长之路,往往像摩西站在尼波山上远望应许之地——心中早已绘制出影像的蓝图,可通往这片土地的道路却充满了不确定与挑战。《路边野餐》以极为有限的20万预算启程;《滚蛋吧!肿瘤君》的初稿甚至被批评为“缺乏创意”;《流浪地球》则毫无经验可借鉴,正面迎击中国硬科幻的空白领域……电影工业的齿轮,始终在经验的磨合中运转。每一位新晋导演,都注定要在从无到有的崎岖道路上跋涉,经历无数跌撞与试探,才得以前行。
然而,裂缝需要被修补,悬而未决的并非终点。导师们的加入,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电影创作生态未来的承诺——在裂隙之处播种新的连接,让年轻的影像力量能够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汇聚得更加完整与坚定。断裂的地方终会愈合,代际之间的接力,也将在这片土地上永远延续。
今年,平潭IM两岸青年影展迎来了生生不息成长计划,五位资深电影创作者作为导师团队的成员,将带着对创作的深刻理解,传授给青年导演们宝贵的经验。他们是剪辑与叙事结构的工艺匠人;是中国艺术电影走向世界的推手;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探索先锋;是捍卫导演独立创作空间的引路人;也是在剧本创作的博弈中,巧妙调和艺术与市场的斡旋家。
这些导师们曾亲自经历过创作的瓶颈与困境,深知其中的挣扎与突破。此时,他们将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依托各自丰富的项目经验,与青年创作者们一同前行:共同构建故事,精炼表达,审视创意。
让电影的每一分画面都成为更加自洽、更加坚固的生命体,让那个“应许之地”真正成为现实。
电影最终是要穿越银幕,触动观众的心灵,而这一次,你们不必再孤军奋战。
(以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博文,资深电影剪辑师,曾在台湾艺术大学、北艺大、崑山科技大学、世新大学等地教授,屡获金马奖、金钟奖等重要奖项。出生于1953年,台南人,1974年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广电科。起初担任场记与副导演,1979年开始从事剪辑工作,并于1986年成立个人工作室,至今已剪辑超过200部作品。代表作包括《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黑暗之光》《念念》《暗恋桃花源》等。纪录片作品如《红叶传奇》《银簪子》《春天许金玉的故事》等也同样广受好评。
单佐龙,电影制片人。在过去十年,他制作的电影几乎全部入选戛纳、威尼斯、柏林等世界顶级电影节并在全球上映。他的代表作包括《狂野时代》《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等,这些作品曾在国际影展上获得多个奖项,如戛纳电影节“特别奖”、威尼斯“未来之狮”最佳首作奖等。
刘开珞,资深影视制片人、监制、出品人,现任登峰国际总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研究生,已在影视行业二十多年,参与了《我和我的父辈》《流浪地球12》《我不是药神》等多部作品的投资与制作。曾担任合一影业总裁、万达影视副总经理等职务,长期致力于发掘优秀创作人才,是多个电影节与创投计划的评委。
杨超,导演、监制、教师,“一部电影”项目的发起人。执导的《待避》获得戛纳电影节电影基石奖;《旅程》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监制的《草芥》《柔情史》《乘客》等影片在国内外影展中屡获殊荣。
袁媛,编剧、导演,现为西安电影制片厂副总经理。其编剧作品《滚蛋吧肿瘤君》《后来的我们》曾广受好评,导演作品《明天会好的》也屡获奖项。
文|九月
编辑|三九
排版|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