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令人深思的是,今年夏天三部抗日题材的大制作电影集中上映。人们开始热烈讨论,怎样的视角能更好地铭记历史,哪些电影又是在历史虚无主义的包装下夹带私货?
从《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到9月18日上映的《731》,这些影片的共同点在于,它们不仅揭示了日军的残忍和暴行,还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残酷的屠杀下,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能活下来,见证这一切?
其中,申奥导演的《南京照相馆》被誉为20年来最优秀的抗战电影。这部影片通过普通小人物的视角——例如男主角🎭️和照相馆老板一家——带领观众走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它准确展现了包括日军摄影师在内的侵略者的残忍,毫无美化,真实呈现了他们的暴行。影片通过回溯历史,展现了日军攻占南京后,近半个月的屠杀过程。如何在这一过程中让主角🎭️团活下来,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是这类题材的最大难题。
过去的抗日题材电影,往往从反抗军或者民众的角度出发,但他们要么未能活到最后,要么即便存活,也只能在地窖里躲避,全程对外界的屠杀一无所知。申奥导演此次的突破性创新,不仅没有选择外籍神父或反战日军的视角作为主角🎭️,也避免了美化侵略者。影片的核心难点在于如何让男主角🎭️在日军的屠刀下生还,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对日军“有用”。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被日军摄影师误以为是照相馆学徒,因此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只要他不完成任务,他就能活下来。这种情节设置既避免了主角🎭️成为汉奸,也赋予了他觉醒与反抗的空间。
从影片设定上看,申奥导演通过不情愿、觉醒和反杀的设计,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活的男主角🎭️形象。很多观众和媒体认为刘昊然与高叶所饰演的角色,突破了以往抗日电影中的常规设定。这些角色不仅有反叛情节,更充满了人性复杂性,而这种叙事手法也显得前所未有。
申奥导演的叙事风格并非全新,他此前也采用过类似的叙事模式。在2019年的《受益人》,2023年的《孤注一掷》以及今年的《南京照相馆》中,导演的女性♀️角色往往看似风尘,但却都有各自的高光时刻。这些女性♀️角色表面上让人误解为不正经,但实际上他们各自有独立的价值与成长。
男主角🎭️的设定同样一脉相承。在《受益人》中,大鹏饰演的网吧网管,带着生病的儿子,在面对保险公司经理的威胁时做出抉择;在《孤注一掷》中,张艺兴饰演的潘生,也从电诈集团的初期就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志。最终,他通过技能反败为胜,锁定了电诈集团的首脑。
同样,刘昊然饰演的男主角🎭️在《南京照相馆》中,通过其在冲洗照片中的反抗,表现出了他不为侵略者所用的坚决立场。他所展示的抗拒与觉醒,最终让他在历史的浩劫中存活并反抗。
不仅如此,《南京照相馆》还给出了抗日电影的新标杆。在过去的电影中,诸如《黑太阳731》这样的作品,以其残忍的日军实验场面深深刻入了观众的记忆。人们通过那些极具冲击力的实验场面,看到日军的暴行。然而,今天再回看这部电影,我们发现,其主剧情呈现了日军少年兵的觉醒与悔恼,甚至出现了他们救人的情节。而这些设定,在如今的视角下,往往会被视作“过度美化”甚至“夹带私货”。
《南京照相馆》通过其克制与留白的手法,展现了日军暴行的残酷,却又没有过分强调血腥画面。这种做法被许多观众称为“高分手法”,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种做法成为了未来所有抗日电影的“标准答案”。而我认为,这种标准并非必须。每个导演可以根据自己的艺术表达,展现不同风格的日军暴行。电影创作的本质,不应局限于是否要展现过多的血腥,而在于是否能揭露日军暴行、铭记历史,并引起观众的深刻反思。
未来的抗日电影,是否一定要像《南京照相馆》一样以这种克制的方式呈现暴行?我认为,只要是用不同方式呈现日军的残暴行径,哪怕更血腥、更残忍,那也是一种合法的艺术选择。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创作空间,而不是被某一特定风格限制住。
历史的真相和电影的叙事方式并不应互相排斥。我们要铭记的是那些真实的暴行,同时也要给后来的创作者更多的空间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