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早前。
有刘德华拥趸前来,在评论区说,“就现在目前的名气来讲的话,郭富城比刘德华那还是差点”,并进一步认为,“现代人认识郭富城的没几个”。
笔者顺势写下一篇《港娱:郭富城与刘德华,谁名气更大?》。
应者如潮。
在笔者看来,“粉丝自大症”和“理据探讨”,都可以被尊重,并不是非此即彼。
但也在文末,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以投票形式,问了一句,“刘郭两位天王拥趸,能不能握手言和?”
诸君以为,结果如何?
二人在出道时间上,有“代差”。
一般而言,但凡艺人出道时间相差五年及以上,年轻且出道更晚者,就很难追平,早已声名鹊起的前辈艺人。
放眼整个娱乐圈️,或也仅有谭咏麟、周润发、张国荣、周星驰、郭富城和黎明这寥寥几人,可为特例。
此处只谈郭富城与刘德华。
以影坛论,郭富城比刘德华晚出道七年,以乐坛论,郭富城比刘德华晚出道五年。
换句话说,郭富城刚拍第一部电影的那一年,刘德华就有十六部电影同时上映,郭富城刚到台湾录制第一张唱片的时候,刘德华已经发行了八张唱片,并拿到了象征香港乐坛“权杖”的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大概就约略可以理解为,1982年影坛出道的刘德华面对周润发,或者是1985年乐坛出道的张学友和刘德华,面对谭咏麟和张国荣。
这是新丁和巨头之间的凝视。
有趣的现象随之而来。
总有一些刘德华拥趸喜欢讲,在1991年和1992年,郭富城连续四部电影,都在给刘德华“做配”。
结合上文看看,有几人能憋住不笑?
在影坛打拼十年,已有香港影坛“五大巨星”之一称号,且自己都开始当老板的刘德华,让新人郭富城配戏,本就理所当然。
这真是幼稚病。
但往下看二人的履历就会知道,自1992年的《龙神太子》之后,除了次年郭富城在《超级学校霸王》中客串、2012年刘德华在《寒战》中客串之外,双王从未再聚。
有人甚至猜测,他们俩是不是不合?
关于此节。
其实只需要,将目光投向电影圈内的巨头演员🎭️群体及其作品,大家就会发现一个“颠扑不破”的影坛铁律。
双周一成与李连杰是典型,跨越数十年,仅有《功夫之王》一次特例。
1992年之后,乐坛四大天王就很少在影坛上正面交手,仅有《超级学校霸王》和《江湖》这两部电影,可做案例。
自《无间道》后,梁朝伟与刘德华时隔十八年才再合作。
再延展去看,刘德华与甄子丹仅合作一部《追龙》,甄子丹与郭富城仅在《西游记之大闹天宫》中对手一次。
这个铁律,叫“王不见王”。
什么是王?
在影坛而论,大略就是《新警察故事》之后的成龙、《英雄本色》之后的周润发、《黄飞鸿》之后的《李连杰》、《审死官》之后的周星驰、《五亿探长雷洛传》之后的刘德华、《风云雄霸天下》之后的郭富城、《无间道》之后的梁朝伟,不一而足。
但乐坛四大天王,又是“特例中的特例”。
何解?
双周一成的战场,只在影坛。
自1992年郭富城返港封王,四人之间的履历差异就被抹平,也自此开启了乐坛、影坛、广告及慈善等多个领域的竞逐。
期间各人自然有奖项、销量和人气的高低起伏,但无非各擅胜场。
这就造就了,四人在娱乐圈️地位上的不分轩轾。
所以也如上言,自1992年之后,郭、刘再无电影上的正面合作,刘、黎仅一部《无间道3》,刘、张则仅一部《江湖》。
很简单,各惜羽毛。
新世纪后,战局再变。
香港乐坛的天王年代宣告结束,天王战场转轨,短短几年内,皆转身成为影帝。
刘、郭二人,则显得更为恐怖。
刘德华四年内三夺香港票房年冠、五年内三夺影帝奖杯🏆️,郭富城出手就是连庄影帝,并在一零年代厚积薄发,不但是香港首批进入内地“十亿票房俱乐部”的演员🎭️,更以《寒战》和《无双》,撑起来香港电影的“后黄金年代”。
他们不但是香港影坛现下“五大巨头”之二,也可并称“双王”。
又一场均势。
是故。
笔者认为,“这两位王座之上的艺人,皆是人中龙凤,万中无一之选。”
也更进一步结论,“某些拥趸,也不要拿身边那点可怜的数据来做参考,妄图去衡量,他们二人谁的名气更大一些,说破天去,也无非‘半斤八两’四个字。”
这很显然,会触怒到一些极端分子。
但与之同时,笔者做了开篇所述的调查,“刘郭两位天王拥趸,能不能握手言和?”
截止此刻,总计有741人参与投票,其中有531人认为“能”,占比72%,也有210人投下反对票房,认为“不能”,占比28%。
怎么看?
“握手言和”是主流和大势,无间道、挑拨和对立是少数派。
这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