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浪山小妖怪》宣发的后遗症仍在发酵,已经过去了一周。8月12日,傅首尔与苏敏的言论引发了公众抗议,让她们和整个浪浪山团队的心情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大众对于她们的解读,普遍认为她们在看完电影后,凭借自己的名人效应,狭隘地解读了一部充满温情与亲情羁绊的电影。她们以自身的片面经历为基础,向观众宣扬那种“绝情”的观念,似乎是鼓励大家做一个没有情感负担的伴侣和母亲。
傅首尔说:“大家知道我两年前离婚……”她以离婚为话题吸引眼球,过度强调自己经历的情感波动,实际上这种过度自我展示并没有引发共鸣。对观众而言,离婚与否真的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她的个人生活变成了她吸引流量的手段。苏敏也提出类似的论点:“猪妈妈应该离开浪浪山……”然而,细细品味电影后便能意识到,猪妈妈居住的地方并不完全是浪浪山。即使是在浪浪山,以猪妈妈对孩子的那份深情,也决不会轻易离去。
她们的这些言辞最终导致了反感与失望,傅首尔在直播时也坦言:“我怕的不是被骂,是没人请。”而苏敏则发视频进行辩解,但因文化水平的局限,她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究竟这是宣发现场的偶然失误吗?显然不是。这是她们过于自我中心,缺乏文化敏感度和对资本宣传的盲目追求所致。
历史上,关于夫妻情、父母子女情、兄弟姐妹情以及朋友情的美好定义,早已被古人铭刻。汉代苏武的“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宋代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经典的情感表达,至今依然传递着深沉的情感意义。而宋代黄庭坚的“五更归梦三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唐代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无不充满着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与期盼。这些文化中承载着的不仅是血缘,更是无法割舍的亲情纽带。
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中,小猪妖在贫困中坚守亲情,虽然生活艰难,但他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深厚的亲情依然是支撑他前行的动力。猪妈妈,尽管生活困苦且丈夫瘫痪,但她依然精心照料孩子,关心家庭的每一份细节。猪妖爸爸虽然身患重病,却看着儿子渐渐成才,心中充满骄傲,最终,他也在关键时刻拯救了儿子一命。这种传承下来的亲情,带给每一代人无尽的力量。
傅首尔和苏敏,却可能因为个人经历与局限,将这些深刻的情感抹杀为流量的工具。她们以自己的故事为借口,向观众传递了冷漠与离弃的观点,却未曾意识到,正是无数个温暖的家,才让我们在世间的风雨中坚持到底。无论我们如何在外界拼搏挣扎,家里的父母、伴侣、儿女、兄弟姐妹,始终是我们最渴望的温情。
生活中的一切,正是因为有人在乎、有人爱护,才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当你在外取得成功,家里父母为你骄傲;当你受伤沮丧,伴侣给你安慰;当你成就一番事业,儿女的崇敬目光激励你前行;当你面对困难,朋友与你并肩作战。而这一切,背后都有一个温暖的家作为支撑。
因此,傅首尔和苏敏应明白,人生中的难题并非通过离婚或逃避来解决。她们可以选择怎样的人生,但她们对《浪浪山小妖怪》传递的亲情与温情进行曲解,却已引起了大众的反感。这是对电影精神的背离,公众的反噬也未必会因此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