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7日、28日,广州市大剧院迎来了一场令人难以忘怀的演出——由广州本土创作的杂技舞剧《化·蝶》。随着《梁祝》的动人旋律响起,祝英台在梁山伯的肩膀上如蝴蝶般舞动,赢得了全场观众如雷的掌声和热烈的赞赏。
此次《化·蝶》巡演中,李梦楠再次以祝英台一角亮相。这位新生代“肩上芭蕾”传承人,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青年首席演员🎭️,将这一经典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李梦楠坦言,肩上芭蕾并非普通芭蕾舞,它要求舞者不仅要用脚在地面上跳舞,还要在队友的肩膀和头部舞动,这种艺术形式的难度极高,“但我相信,梦想面前,一切困难都值得去克服。”
从4岁学舞蹈到14岁南下广州拜师,李梦楠已经在“肩上芭蕾”的舞台上奋斗了15年。她曾在某次电视节目中偶然看到吴正丹、魏葆华老师的“肩上芭蕾”表演,瞬间被那令人惊艳的舞蹈打动。她决心追随两位大师学习这项艺术,尽管最初因为年纪小而遭到拒绝,但她依旧坚定不移地离开沈阳来到广州。在经过半年多的坚持后,李梦楠终于成为了他们的得意弟子,并且至今是跟随两位老师学艺最久的弟子。
与传统芭蕾舞的优雅不同,肩上芭蕾要求舞者在高空中完成一系列动作,因此,心理上的恐惧感成为她克服的首要障碍。“从第一次站上搭档的肩膀到进行复杂的动作时,我的心情既紧张又兴奋。每次换搭档,我都要从零开始与新搭档磨合。”李梦楠回忆起15年来的训练过程,不禁感叹:“很多时候我都会问自己,是否还要继续坚持。”
然而,正是对舞台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让李梦楠一次次克服困难,最终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她看来,每次登上舞台,都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满足,那是多年努力的回报,更是一种属于自己的荣光。
在《化·蝶》剧组中,李梦楠不仅仅扮演祝英台,还挑战了与之截然不同的角色——“媒婆”。这一角色最初并不是为她设计的,李梦楠为了争取机会,多次主动向导演推荐自己,并研究这个角色的动作和表演。最终,她成功地获得了这个角色,并用自己的方式将“媒婆”演绎得活泼有趣,给观众带来了不少笑声。
尽管祝英台与媒婆的性格迥异,但李梦楠觉得这样的角色转换是她艺术生涯中非常宝贵的经历。这种挑战不仅提升了她的角色塑造能力,也帮助她不断突破自我,拓展了作为演员🎭️的多样性。李梦楠笑着说:“我从没想到自己会演丑角,但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舞台上的每个角色,都让我学到不同的东西。”
今年,李梦楠与小师弟王晨曦一起,在《化·蝶》的演出中再次合作。除此之外,她还参与了另一部作品《天鹅》的演出,与两位师父同台,传承“肩上芭蕾”的艺术。李梦楠认为,这种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展现了杂技艺术追梦的过程,也是对这一艺术形式不变坚守的体现。
而在国潮杂技剧《西游·悟空》的演出中,李梦楠则换下了肩上芭蕾的演出服,转身成为了该剧的副导演。她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感慨道:“作为演员🎭️,我可以在台上展现自我;但作为编导,看到一个完整的作品呈现,带给我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是另外一种不同的满足。”在幕后,李梦楠不仅参与了演出,还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艺术实践传递给下一代。
如今,李梦楠已不仅仅是一个演员🎭️。她持有多项国际认证的舞蹈教师资格证书,并希望能够将这些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后辈。她对艺术的执着和追求没有止境,认为自己的人生舞台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性:“我不仅是演员🎭️,也可能是编剧、编导,甚至是老师。艺术的道路远不止一条。”
李梦楠的艺术之路,就像她的肩上芭蕾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她一直在坚定地走下去,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