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蓝营的“改选”话题再度引起了风波,争议愈演愈烈。自726罢免取得胜利后,朱立伦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将原定于7月的“改选”延至9月。这一举措看似在为自己赢得时间,实则又充满了另一种深意。为了避免外界的猜疑,朱立伦再度表态:“交棒”已成既定方针,而823反罢则是他力挽狂澜的最后一战。然而,这个声明却并未平息内中的波澜,反而引起了更多的不满与疑虑。
对于“挺卢”一方而言,朱立伦的表态似乎成了遮掩其个人意图的“幌子”。他们怀疑,朱立伦此举不过是阻挡卢秀燕参选的手段,甚至有可能借着挫败罢免的胜利,再度卷入选举的漩涡。而在蓝营内部,争论随之展开,两派意见鲜明。一方“挺卢踩朱”,另一些则是“为朱抱屈”。这场争执,让原本应该团结一致的蓝营,显得分裂而动荡。
说到底,这场风波的起源,恰恰是因为卢秀燕未选的决定。那些原本支持卢秀燕的阵营,显然难以接受这一现实,于是开始通过指责朱立伦,来劝说卢秀燕改变主意。然而,对于“挺朱”的人而言,朱立伦的表现本无可指摘。他早已表态,愿意交棒,并且已经为蓝营付出了巨大努力——尤其是在726反罢取得胜利后,朱立伦的贡献不可小觑。然而,这些质疑声浪,反而让他感到愈加疲惫,也让蓝营的团结岌岌可危。
然而,事态的转机也并非没有可能。8月17日,朱立伦现身台中,出席了蓝委杨琼璎的反罢宣讲,卢秀燕也在场力挺。此时,一场和解的戏码也悄然上演。卢秀燕在宣讲会上举起了朱立伦的手,并且细数了他在蓝营中的诸多功劳——无论是蓝营县市的优势,蓝委重回立院的多数地位,还是726反罢的胜利,卢秀燕的表态无疑是在向外界展示她对朱立伦的支持。这一举动,既是对“挺卢”派的警醒,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她对朱立伦的认可。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卢“和解”的局面似乎预示着“改选”将会进入新的变数。朱立伦是否会再次参选,成为了焦点。而这一问题,也在各方的猜测与分析中不断发酵。根据邱毅的看法,朱立伦所谓的“交棒”之说,前提是卢秀燕站出来参与角逐。若卢秀燕不参选,那朱立伦所谓的“交棒”便成了空谈。然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简单。尽管蓝营内不乏有潜力的人选,但具备真正实力的人数并不多,尤其是在募款方面,蓝营中的许多人根本难以承受这沉重的负担。
此时,郑丽文虽提出,如果卢秀燕不选,她将参选,但邱毅认为郑丽文的竞选之路充满荆棘。首先,她面对的募款难题就足以令她焦头烂额,再者,蓝营内各方势力林立,想要取得他们的支持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郑丽文的过去作为绿营人士,更是让蓝营的老派人物难以接纳。
与此同时,另有消息传出,卢秀燕与朱立伦已经私下达成了一些协议。卢秀燕担心,如果她参与“改选”,她将不得不面临县市选举的压力,一旦失利,可能面临辞职的风险。因此,她希望朱立伦继续承担此次“改选”的重担,待到县市角逐落幕后,再将位置交给她。如此一来,卢秀燕可在台中稳固局势,顺利将台中交给江启臣,完成自己的一段“圆满”使命,而后接替朱立伦,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如果这一传闻属实,那么朱立伦将继续处于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而卢秀燕则可能收获其中的“渔翁之利”。然而,许多“挺朱”派则对此并不认同,认为朱立伦在经历了823反罢后,便会优雅地退出,而这一切的背后,是蓝营内那些复杂的权力博弈。与此同时,侯友宜方面也明确表示,他将不会参与选举,虽然侯被视为热门人选,但事实上他并不具备足够的选举实力,尤其是曾经的失败经历,让他显得更加自知之明。
而在绿营方面,吕秀莲与赖 清 德之间的纷争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吕秀莲一再要求赖 清 德辞职,但赖则将罢免失败的责任推给卓荣泰,并采取了“致函”行院的方式,要求检讨失败原因。面对外界的压力,卓荣泰似乎选择了甩锅,借“改组”之名来平息风波。绿营的这一场内讧,也让外界看到了其深层次的裂痕。
无论蓝营内外的争斗如何波动,最终,谁将真正站上“改选”的舞台,谁又将为党内的团结与前景付出最大的努力,仍需时间的考验。且看这场政治风云,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暗潮中翻涌起伏。
无论如何,纵使风雨变幻,理智与团结依旧是每一位政客应当追寻的真理。希望蓝营能在这片纷扰中找到真正的方向,愿所有的博弈与争论,最终能够为未来的政治景观增添一丝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