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涂梦蝶
见习记者 杨绍航李梁玉
摄影 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通讯员 何莉莉 沈晓虓
和健全人相比,他们也许并不完美,但站上舞台中央,他们因自信而优秀,艺术的感染力让他们闪闪发光。8月18日,第十一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在武汉举行。这是该项汇演首次在一地完成全部演出任务。湖北选手在这个舞台上展现了他们的自强不息,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两个听不见的孩子,深情演绎“父女”双人舞
双人舞《羽翼下的晴空》,表现的是一个听障孩子在父亲的爱护下,从抗拒和外界接触到主动走出去的成长故事。扮演父女俩的演员🎭️,其实都是孩子。扮演父亲的戴鑫17岁,扮演女儿的朱之怡15岁,他们都是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的学生。
朱之怡、戴鑫和杨小玲(从左至右)
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副校长杨小玲介绍,朱之怡的双胞胎哥哥也在学校就读,他们从一年级一直读到初三,陪伴兄妹俩的正是他们的父亲。为了两个孩子的成长,他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接送孩子、做饭、陪伴他们学习,成了爸爸每天的主要工作。杨小玲说,朱之怡的父亲平时和老师交流很多,她也是由此得到启发,希望通过这个节目,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不管他们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会有永远支持他们的父母站在他们身边。
演出现场
选择戴鑫和朱之怡搭档,主要是考虑到他的核心力量比较好,适合托举等双人舞的高难度动作。不过一开始戴鑫要面对的困难却是“眼神”。没做过父亲的他,总是把握不住父亲对女儿充满期待和关爱的眼神是什么?杨小玲就启发他,想想自己脸上长青春痘时,妈妈是怎么着急,怎么到处找医生的样子?包括自己是怎么看女儿的,让戴鑫从中找到相同点。渐渐地,戴鑫也找到了一个父亲的眼神。
杨小玲说,对两个基本听不见音乐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明白舞蹈动作的含义,这就需要讲故事,把动作变成一段他们听得懂的故事。从舞台的表现来看,两个孩子都懂得了他们的动作在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朱之怡说,虽然舞蹈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但是通过这个舞蹈,她也开始体会到,父亲的爱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是让她感到了伟大。杨小玲说,让孩子们能体会到父母给他们的深沉的爱,这个节目的效果就已经达到了。
挑战高难度“神曲”,视障歌手一句一句“啃”下难题
当花腔女高音的清亮嗓音响起,全场观众屏息凝神——这是重度视障歌手肖琴在演唱高难度作品《边境的小鸟》。歌声时而婉转如溪流,时而激昂似波涛,唱出了对边防战士的崇高敬意,更饱含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选这首歌曲,是因为它的音域跨度大,花腔部分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赛前接受采访时,肖琴坦言,这首“参赛神曲”她准备了整整半年。作为国家二级演员🎭️,她希望通过高难度的演绎,展示湖北特殊艺术的水平。然而备赛过程充满艰辛:由于视力近三个月急剧下降,她不得不首次依靠盲杖出行。“精神上曾受打击,但比赛任务给了我站起来的契机。”她笑着说。
因为没有办法像健全人一样快速识谱,肖琴就用平板电脑将乐谱放大数十倍,花几小时才能“啃”下一两句。每一个音符的强弱、每一处情感的层次,她都反复打磨。这份执着,让她连续三届斩获该赛事一等奖。
演出结束,在如潮的掌声中,肖琴深深拥抱指导老师。这位出生于残障家庭的歌手,6岁右眼失明,是父亲送她学习声乐重燃自信。“从小学合唱团领唱到国家二级演员🎭️,音乐让我忘记障碍。”如今,她开设公益音乐课堂,帮助更多残疾人拥抱艺术。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辛苦时,她的回答铿锵有力:“因为热爱,所以一切都能克服。”正如她演唱的那只边境小鸟,肖琴正用歌声飞越生命的崇山峻岭,传递着不屈的力量与温暖的光芒。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