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活跃于圈层群体的“通讯录英雄”,似乎正在一个接一个地走向主流。
继那艺娜引爆暑期巡演,创下“3天连开3场”、“售如罄、赚如钱”的草根奇迹后,上周,三梦奇缘的首场“唱聊会”于成都正式开唱。129元的全价票、229元的VIP票,直至最高价位的666元抖音合拍票,并不便宜的四档票价设置,昭示着对标“通讯录顶流”那艺娜的野心。
或许你没听过三梦奇缘的歌,但一定被“有点像杨幂”这个梗刷过屏。和那艺娜的走红轨迹如出一辙,她先是被彩虹群体发掘,经过玩梗、解构、二次创作的层层发酵,最终成功破圈。这种独特的造星模式,让她们成为彩虹群体口中“一手调教出来的英雄”。
这样的场景正在全球同步发生。关注音乐市场的朋友可能发现了,近年来,由彩虹群体推动的亚文化,正在完成从小众到主流的转身,其不仅是演出市场最忠实的消费者,更成为流行趋势的定义者。
悄然入侵主流的彩虹文化近年来在音乐领域,无论是台前还是幕后,似乎总少不了彩虹群体的身影。很多人只听过《爱如火》的魔性旋律,却不知道这首歌的幕后推手,其实是热衷于“造梗”的通讯录群体。
2022 年,那艺娜以“大中国娜娜”的身份回归抖音。彼时的她虽然已经发行《爱如火》,但并未引起太大波澜。直到一群爱“看乐子”的通讯录涌入她的直播间,在他们的“挑拨离间”下,那艺娜与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展开了一场“史诗级”的连麦大战。
这场长达20分钟的对骂,不仅催生了大量直播切片和二创内容,让三位网红走上“通讯录英雄”的另类星途,更意外带火了《爱如火》,为那艺娜积累了成为“顶流”的关键流量。
如今,《爱如火》有多火已无需过多赘述。今年6月,那艺娜与林俊杰、蔡依林一同登上《V》封面,“Diva级别”的待遇,让这场草根逆袭的传奇达到巅峰。
彩虹群体的“造梗”功力不仅限于网红,就连公认的“Gay Icon”蔡依林也不能幸免。
事实上,早在十多年前,由彩虹群体创造的“淋文化”就曾风靡全网。当时,蔡依林的蓝衣造型被疯狂恶搞,催生出大量表情包和充满“恶趣味”的“淋语”,“厚”、“惹”、“噜”等圈内用语顺势出圈,最终演变为全民通用的网络流行语。
2014年,《南都娱乐周刊》专访蔡依林时,还曾特意请她用“淋语”向读者问好。直到2018年,蔡依林在《怪美的》MV中重现当年被恶搞的造型,这场持续多年的“淋文化”才逐渐淡出主流视野。
当然,彩虹群体对主流乐坛的影响远不止“造梗”。凭借群体庞大的听众规模、极高的粉丝黏性,以及对音乐市场的高度关注,这个群体已经成为主流歌手不可或缺的核心受众。
比如在国内,除蔡依林外,王菲、张惠妹、萧亚轩、孙燕姿、张韶涵、王心凌、黄绮珊等天后级歌手都被视为“Gay Icon”;而在国外,Britney Spears、Chrisitna Aguilera、Beyoncé、Lady Gaga、Katy Perry、Taylor Swift等几乎所有顶级Diva身上都带有“Gay Icon”的标签。
2018年,Lady Gaga出席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发布会,在谈及自己的演艺生涯时,她将自己的成功归功于彩虹群体:“我常开玩笑说,每个成功女歌手背后都有一个gay蜜。但事实是,没有彩虹群体的支持,我绝不可能走到今天,是他们教会了我爱、接纳与勇气。”
事实上,彩虹群体在音乐领域中的活跃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历史来看,LGBTQ歌手进入主流视野已有数十年历史,但近年来,他们获得的关注度远超以往。在欧美乐坛,从Freddie Mercury到Elton John,从Frank Ocean到Sam Smith,从Billie Eilish到Chappell Roan,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选择公开自己的LGBTQ身份,以多元视角进行音乐创作,并取得主流成功。
去年,Chappell Roan不仅实现现象级爆红,更凭借带有鲜明LGBTQ特质的音乐,拿下今年格莱美最佳新人奖。
在这个层面上说,彩虹群体正在悄然入侵主流市场。一方面被主流音乐文化逐渐认可,另一方面成为主流歌手,尤其是女歌手必争的沃土。
“得通讯录者得天下”,正在成为音乐产业的新铁律。
Gay Icon,不好当所谓Gay Icon,指的是流行文化中深受彩虹群体追捧的偶像,其中尤以女性♀️居多。对于Gay Icon,彩虹群体往往会展现出远超普通粉丝的狂热崇拜,甚至将其视为精神偶像和行为楷模。
很多人将这种现象归结于女性♀️艺人对彩虹群体的声援,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娱乐产业,女性♀️艺人长期遭受不平等对待,对于外貌的标准往往凌驾于才华之上,这种被边缘化的处境与彩虹群体在社会中的境遇高度相似。千禧年后,随着女权运动的推进,以及LGBTQ平权运动的蓬勃发展,全球乐坛逐渐打破“玉女偶像”的单一审美标准,转而推崇更具反叛精神的形象。
那些敢于挑战世俗、打破常规,甚至因此承受争议的女歌手,正是凭借这样的姿态,收获了彩虹群体的强烈认可。
更本质的原因在于,她们身上兼具美丽、强大与脆弱的复杂特质,恰好成为彩虹群体理想自我的完美投射。
在这个层面上说,想成为Gay Icon,“为彩虹群体发声”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必备条件。相较之下,艺术创作、个人风格与独特个性,才是塑造这一文化符号的核心要素。
其中,作品质量是重中之重。今年6月,Lady Gaga的单曲《Born This Way》被Billboard评为史上最伟大的100首LGBTQ歌曲榜首。这首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彩虹赞歌,以抗争姿态表达出对边缘群体的人文关怀,奠定了Lady Gaga作为“Gay Icon”的标杆地位;
去年,Charli XCX的专辑《Brat》在Metacritic收获95的高分。其凭借年轻而反叛的精神内核迅速突破音乐边界,不仅被彩虹群体视为“流行圣经”,更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
艺术风格也是关键因素。对于彩虹群体来说,越诡谲怪诞、特立独行、离经叛道的艺术风格越具吸引力。其中,Kate Bush作为80年代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前卫摇滚歌手,兼具神经质般的表现力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即便如今已经淡出公众视野,这种“无可取代”的风格依然在为她吸引大量彩虹群体的拥趸。
而Lana Del Rey、Grimes、FKA twigs、Rina Sawayama、Allie X、Caroline Polachek等走另类音乐路线的“神婆”,也凭借夸张的造型、独特的曲风,以及鲜明的艺术人格受到彩虹群体的关注,从而建立起极其忠实的粉丝基础。
最后是个性与精神内核。典型例子如王菲,其低调疏离、骄傲自持,既渴望情感又保持强烈边界感的特质,与彩虹群体产生共鸣;
而那艺娜作为歌手虽并无可取之处,但她从农村妇女一步步打拼,最终逆袭出圈的经历,展现出无畏的拼搏精神。她曾在采访中坦然回应网友调侃:“能给你们解压,让你们开心,这场演出就成功了。”这种直面非议的豁达态度,或许正是“通讯录英雄”受到彩虹群体追捧的核心原因。
在这个层面上说,虽然女歌手具备成为“Gay Icon”的潜质,但也不是“想当就能当”。
结语不过,将彩虹群体视为单一审美标准,其实是一种“简化”。同样,将某某“Gay Icon”标签化为“通讯录歌手”,实际上也是一种“刻板印象”。
在这个由多元个体组成的群体内部,对偶像的偏好既呈现出多样性,又随着时代变迁而持续演变。从传统天后到前卫艺术家,从地下偶像到主流巨星,彩虹群体正通过不断丰富的审美谱系,重新定义“Gay Icon”的文化内涵。
需要强调的是,当下主流娱乐产业对彩虹群体的隐形歧视依然存在,这一现象在演员🎭️领域尤为突出。Matt Bomer曾因性取向问题与“超人”失之交臂;Ellen Page在变性后,更是直接从“当红小花”沦落到几乎无戏可拍。即便在相对包容的音乐领域,过度亲近彩虹群体也可能带来反噬,不仅会面临主流听众流失的风险,更可能陷入市场定位的困境。
典型例子如Lady Gaga,虽然《Born This Way》为她赢得了大量彩虹群体的忠实拥趸,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大众市场的冷遇,直接导致其后续专辑商业表现不佳。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折射出娱乐产业在多元包容表象下依然存在的结构性偏见。
但令人欣慰的是,当主流市场开始认真对待这种影响力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亚文化的崛起,更是一种新型文化生产机制的诞生。在这里,边缘与中心的界限变得模糊,小众趣味与大众审美相互渗透。
或许,这正是当代流行文化最具革命性的转变,不再是由上而下的单向输出,而是在多元共生的生态中,持续迸发的文化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