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娄 编辑
山口百惠曾因爱隐退,选择回归家庭,放下事业相夫教子的决定当年震惊了整个娱乐圈️。没想到,时光荏苒,数十年后的今天,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养老观念”再一次让人们大跌眼镜👓。
常有人提到“养儿防老”,但这对夫妇显然另有一番打算。虽然他们的两个儿子事业有成且非常孝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却依然选择独自安享晚年生活。这个决定令外界百思不得其解,但其实背后有着他们年轻时的特殊经历。
如果今天的娱乐圈️某个正当红的明星️决定隐退,选择回归家庭,那无疑会引起极大的轰动,粉丝们更是可能气愤至极。而如今的娱乐圈️,似乎没有哪个当红明星️有勇气做出这样的选择。毕竟,娱乐圈️带来的名利实在难以割舍。然而,当年在日本娱乐圈️如日中天的山口百惠,却为了家庭毅然退圈,这无疑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
彼时,山口百惠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日本,她在整个亚洲都拥有极高的声望。张国荣曾公开表达对她的敬意,甚至在自己的告别演唱会上,将山口百惠的《再见的另一方》作为压轴曲目演唱。陈百强和梅艳芳等当时风靡一时的歌手,也将山口百惠视为偶像。她的魅力,可以说是几乎横扫了整个亚洲娱乐圈️。
山口百惠的成名早于13岁,当时她便步入了演艺圈。她通过歌唱比赛获得亚军,并凭借《豆蔻年华》的主题曲正式进入娱乐行业。清纯可爱的形象让她收获了大量粉丝,而她不仅嗓音优美,还具备出色的演技。凭借电影《伊豆的舞女》一炮而红,山口百惠的演艺事业可谓蒸蒸日上。这部电影中,她饰演的舞女熏一,深刻展现了她独特的魅力,成为她演艺生涯中的经典角色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男主角🎭️是三浦友和。虽然两人相差7岁,但他们的默契与搭配无可挑剔。此后,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多次合作,几乎每次作品都受到观众的好评。而相比起他们的荧幕搭档,山口百惠更让人称道的是她超强的票房号召力。在当时,她主演的10部电影都跻身年度日本本土电影票房前十,成为了日本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女演员🎭️之一。
此外,山口百惠在电视剧《赤的诱惑》中饰演的“大岛幸子”,更是为她在中国大陆积累了大量粉丝。至今,大岛幸子依旧是许多人心中的青春象征。
山口百惠的歌唱事业也不容忽视。1978年,年仅19岁的她便以压轴歌手身份亮相第29届红白歌合战的红组演出,至今依然没有亚洲歌手在如此年轻时登上这一舞台的记录。她的成功,堪称“年少有为”。
然而,山口百惠的爱情生活同样让人称羡。1979年,她宣布与三浦友和开始了恋情。两人虽然曾多次合作,且有着“金童玉女”的形象,但当他们正式走到一起时,依然令大众惊讶。毕竟,山口百惠当时在事业上已经处于巅峰,而三浦友和尽管也有一定名气,但与山口百惠的知名度差距不小。而且,山口百惠的清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许多粉丝将她视为梦中情人,三浦友和的出现无疑“抢走”了他们心中的女神,这让不少人难以接受。
更令粉丝震惊的,还在于山口百惠在恋情公之于众一年后,突然宣布隐退。她表示,自己将把重心放在家庭上。一个月后,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结婚,她正式退出娱乐圈️。粉丝们愤怒不已,纷纷认为山口百惠被爱情蒙蔽了双眼,放弃了事业。然而,山口百惠却深知,自己追求的从来不是名利,而是平凡幸福的家庭生活。
结婚后,山口百惠放下了女明星️的光环,过上了平凡的家庭生活。她在厨房忙碌,照顾家务,生育了两个儿子,专心做起了贤妻良母。没有了镁光灯的围绕,山口百惠渐渐发福,曾经的美丽容颜也开始消退。但在她眼里,这一切并不重要。她的幸福感来源于丈夫和孩子们的笑容,而非物质的享受。有人不愿承认这就是幸福,可看到山口百惠那发自内心的笑容,大众也渐渐相信,她的选择是对的。
随着时间流逝,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都逐渐老去,两个儿子也长大成才,步入婚姻。如今,山口百惠已经66岁,而三浦友和也已73岁。按照常理,他们应当和儿孙一同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依然选择了与世隔绝的独立生活。
中国人崇尚“养儿防老”,但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却不这么看。尽管他们爱护孙女,却并未参与帮忙带孩子,且始终未与儿子们同住。他们的选择令人不解,但却是他们经过多年沉思后得出的生活方式。三浦友和虽然并未完全退出娱乐圈️,但这些年来,他的工作量已逐渐减少。更重要的是,他希望将更多的时间用来陪伴妻子,享受这份难得的宁静与幸福。
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晚年生活虽然并不奢华,但却温馨平和。尽管他们不追求豪宅,但两人却心满意足。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早已做好了自己身后事的规划,不惧死亡,甚至为自己选择了安葬之地。而对于眼下的居所,他们只希望一个不大的房子,自己动手设计,追求的是温馨和舒适,而非奢华。
尽管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生活方式与大众期待的“养儿防老”相悖,但他们的幸福却在他们的选择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意味着孩子们不孝,而是因为夫妻俩心疼儿子们,他们经历过山口百惠母亲早逝、照顾公婆的艰难岁月,所以深知家庭的分担与责任。
有人说,幸福不属于贫穷或富有的人,而是属于知足的人。而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选择,也许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