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关注这句话的来源:“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这句台词出现在高希希执导的《新三国》中,而原著《三国演义》及其正史中并未出现相同的表述。表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是在水镜先生对诸葛亮出山时的评价,但实际上,这更能够反映出导演高希希对这一历史情境的个人解读。他的理解虽有其合理性,但在剧中使用时,难免显得有些“上帝视角”,让人感觉有些超脱于人物故事之外的评判。
高希希版本的《三国》在整体上依然忠实于原著的主线,但许多情节进行了巧妙的改编。在这些改变中,有些无疑是成功的,使得剧情更加连贯而富有层次感。例如,剧中补充了陈宫与吕布相识的背景,展示了陈宫作为王允的弟子,在与曹操分别后前往长安,最终在王允的引荐下遇见吕布。这个细节在原著中并没有交代,许多观众因此对陈宫与吕布之间的关系感到突兀;但高希希通过这段情节的添加,使其显得自然且令人信服,成功地将人物连接了起来。
然而,并非所有的剧情改编都得到观众的认可。在经典的赤壁之战中,高希希安排了小乔与诸葛亮之间产生了一段暧昧的情感。剧中,小乔不仅将周瑜针对诸葛亮的阴谋透露给了他,还特意让诸葛亮借坐她的车逃离。周瑜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愤怒,不仅对小乔进行了严厉训斥,还让她独自一人回家。这一改编不仅使得周瑜的人物形象显得小气和不宽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葛亮的智谋,成为了剧中令人失望的部分。
尽管如此,高希希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更为人性化的诸葛亮形象。饰演诸葛亮的陆毅曾在采访中表示:“跟以往那种神话般的诸葛亮相比,我希望能展现出一个更为真实、贴近生活的聪明人。”高希希也对陆毅的表演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剧中的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普普通通却极具智慧的人,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
诸葛亮的智慧使得水镜先生说他“得其主”,这一方面是说他找到了可以依托的主公刘备,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追求“匡扶汉室”的伟大理想。然而,诸葛亮也是一名普通人,他在做事情时难免考虑不足,偶尔也会犯错,因此水镜先生才说他“未得其时”。我认为“未得其时”更深层地反映了诸葛亮生存的那个乱世背景。在这个历史时期,汉室已然衰落,匡扶汉室已然成为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
在这样的动荡时代,未来不仅不属于刘备这样的汉室后裔,也不属于孙权这样出身平民的军阀,更不会属于曹操、诸葛亮这类法家治国的失意官僚,而是被掌握在像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手中。虽然诸葛亮才智过人,但他却深陷于一个几乎无法实现的理想中,终生为其操劳,最终只能落得徒劳无功的结局,其一生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当然,以上的解释是在后人“上帝视角”的高度上进行的评析,作为历史的局内人,诸葛亮显然无法透视这个复杂的局势。因此高希希的理解虽有其道理,但在剧中的表现似乎显得不够恰当。不过,相比于剧中其他较为离谱的台词,例如董卓的“叉出去”,荀彧的“主公爱人妻”,以及许攸的“你们是来打仗的,而不是调情的!”等,这句台词的质量无疑要高出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