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毒风暴》迎来了完结篇。
如预期般,观众评分有所回落,从8.0降至7.8。好在并未出现像《以法之名》那样的剧烈跌幅,一路跌至6.9。可见,观众对国产剧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那些品质优秀的剧作,一个精彩的收尾显得尤为重要,才能真正成就一部经典。
评分下滑的原因众多,最直接的一个,恐怕就是剧中林强峰(由段奕宏饰演)英勇牺牲的情节。虽然这并非因为与卢少骅的对决,而是在一次协助抓捕毒贩的行动中不幸牺牲。对于那些偏好强烈冲突和戏剧性的观众来说,这样的结局显然令人难以满意。然而,从现实角度以及实际拍摄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其实是最接近真实的。
林强峰的牺牲,虽然出乎意料,却极具现实感。在抓捕卢少骅的戏份中,导演采用了别具一格的拍摄手法,设备直接架设在段奕宏身上,最终呈现出的是林强峰视角的纪录片般效果。这种极为注重实感的拍摄方式,使得该场戏并非单纯的林强峰与卢少骅之间的正面交锋。虽然段奕宏当时本打算冲上去,但他深知,作为缉毒警的合作伙伴,武警队员们已经先行开门、制服了嫌疑人,而段奕宏则并未过于急于抢戏。
此时段奕宏的心态是:无论谁先抓住卢少骅,最终的胜利都是属于团队的。为了符合这一情境,他并未刻意争取戏剧性的高光时刻,也因此未能展现出预期中的激烈场面。相反,这一抓捕过程更显写实。
段奕宏将自己融入到缉毒警的角色中,而非单纯地将其视作一个戏剧化的人物。他不再追求个人表现,而是专注于角色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这样的演绎,显现了段奕宏对林强峰这一角色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在此之前,段奕宏虽然塑造过不少警察形象,却从未尝试过缉毒警这一极具挑战性的角色。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他进行了大量功课。
他首先总结了缉毒警的共性——“向死而生”。结合林强峰的经历,段奕宏发现,这个角色有着沉重的过去:曾经的卧底生涯让他亲眼目睹了同伴遭遇残酷对待。基于这些经历,段奕宏将共性与人物特性结合,最终呈现出一位独特的缉毒警形象。在前期的情节中,林强峰给人一种不拘小节、不那么“警察”的印象;直到他再次回归到缉毒警的身份,才逐渐显现出常规警察的特质。这一演绎过程,展现了段奕宏对人物的细腻把控。
正因为深刻理解了人物的特质以及缉毒警的职业现实,林强峰牺牲的结局虽然出乎意料,却又无比真实。这种突如其来的意外,恰恰揭示了缉毒警职业的残酷,暴露了他们每天面对的不可预测的危险。
演员🎭️的自我清醒:成熟也是一种退步
段奕宏曾在多个军旅题材的作品中留下深刻印象,塑造过无数警察形象。他的“硬汉”标签几乎与他融为一体。然而,从《士兵突击》中的袁朗,到《扫毒风暴》中的林强峰,这一标签早就应该被打破了。
在段奕宏的演艺生涯中,他最钟爱的角色莫过于《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龙文章,那个角色和作品设定令他深感共鸣。相较之下,《士兵突击》中的袁朗,是段奕宏在演艺生涯初期,所塑造的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角色,但如今的他已经无法再复制当时的表演感受。
通常,演员🎭️的演技会随着经验和岁月的积累而逐渐成熟。一般来说,演员🎭️的成长曲线应该是逐步上升的。但段奕宏对自己的演技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演技的“成熟”未必意味着进步,反而可能会成为一种退步。随着演技技巧的提升,演员🎭️可能会陷入习惯性的表演方式,失去了早期表演中的生动和张力。简单来说,表演的流畅度或许能达标,但表演的生命力和初生的稚嫩感也会逐渐消失。
为了避免过度精致的表演技巧掩盖情感的真实表达,段奕宏始终坚持在演绎角色时注入内在情感,并注重肢体的表现力,力求塑造一个富有灵魂的角色。
拒绝同质化的演绎,寻求角色之间的差异
在同样是中生代演员🎭️的队列中,段奕宏与张译的演绎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张译往往被批评角色同质化,而段奕宏则能够将同类角色塑造出全新的感觉。例如,《沙尘暴》和《扫毒风暴》中的警察角色,前者质感粗糙,后者则显得更加随性不羁。段奕宏能够在每个角色间找到独特的差异和灵魂,从而让每个警察形象都不显得雷同。
塑造林强峰这一角色时,段奕宏对缉毒警有着深深的敬意。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演绎的挑战,更是一份责任与使命。正是这种使命感,使得角色与演员🎭️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通过这一角色,段奕宏对生命的脆弱与可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经历了林强峰的人生后,他更加明白了意外的无常,并对生命有了更深的尊重。
段奕宏的演绎生涯,俨然证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有天赋的演员🎭️,更是一个靠勤奋与努力不断弥补短板的艺术家。从《扫毒风暴》中的表现来看,段奕宏确实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天赋虽重要,但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有通过不断修炼,才能确保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立足并长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