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当导演申奥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在暑期档掀起观影热潮时,几乎没有人能预见,这部新片会意外地让十多年前的另一部电影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7月25日,《南京照相馆》正式上映。仅十天时间,票房便突破15亿元,豆瓣评分高达8.6分。然而,随着这部影片的成功,一种有趣的现象也在网络上悄然出现: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将它与2011年张艺谋执导的《金陵十三钗》进行对比,而这种对比通常并不对后者友好。
《南京照相馆》和《金陵十三钗》都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都试图通过电影艺术呈现这段悲痛的历史。然而,两位导演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随着《南京照相馆》的上映,变得尤为明显。
申奥在《南京照相馆》中采用了一种极为克制的表达方式。当电影中的戏女林毓秀被日军抓走侵犯时,镜头并没有直白地展现受害的过程,而是通过她归来后松开的衣扣、颤抖的双手、含泪的眼睛以及已掉色的口红,来隐晦地暗示那段悲惨经历。类似地,当日军拖拽一名女护士时,镜头专注于受害者的面部表情,其他细节则留给观众的想象。这种含蓄的处理方式,申奥在采访中解释道:“我就是不想拍。”
与之相比,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中则选择了更加直白和震撼的表现手法。影片不仅展示了日军暴行的血腥画面,还包含了许多极度残酷的镜头。张艺谋当时的创作理念是“明明白白地拍出恶魔的罪行”,他认为只有这样,观众才能真正感受到那段历史的血腥与残酷。
许多观众看完《南京照相馆》后表示,申奥的这种处理方式更为“高级”和“有深度”,认为通过暗示和留白的方式,比直白的呈现更能触动人心,引发情感共鸣并激发想象空间。有网友评论道:“看完《南京照相馆》再看《金陵十三钗》,真的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然而,要理解为何《金陵十三钗》在2025年再次被“翻出来”接受批评,我们需要回顾2011年电影首映时的情况。当时,虽然《金陵十三钗》取得了不小的票房成功,成为2011年国产影片票房冠军,票房超过4.5亿元,但它也遭遇了不少争议和批评。最为尖锐的批评之一,来自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的朱大可教授,他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这部电影凭借“情色、暴力、民族苦难、爱国主义”这几大元素来吸引观众眼球,进而获取商业利益。
朱大可在文章中写道:“将大屠杀的教堂变成情场,将民族创伤的记忆变为床上记忆,将血腥战争变成桃色新闻,重大苦难题材却变成了牟利工具,这种‘情色爱国主义’难道不是一种严重的价值失误?”此外,外籍演员🎭️也曾公开表达过不满,认为电影的处理手法过于暴力和直白,给人留下不适的感觉,西方主流媒体也给予了相当负面的评价,认为该片充斥着“政治宣传”的意味。
这些批评早在当时就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渐渐被票房成绩和部分观众的正面反馈所掩盖。《金陵十三钗》最终在豆瓣上获得了8.3的评分,且许多人仍将其视作张艺谋近年的佳作。
然而,《南京照相馆》的出现,重新唤起了关于《金陵十三钗》的这些讨论。支持申奥处理手法的观众认为,艺术的表现应该保持克制,尤其是在描绘如此沉重的历史题材时,暗示和留白的方式往往能够激发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他们认为,《南京照相馆》通过细腻的细节和氛围的营造,让观众感受到无力和压抑,这种“克制的共情”反而引发了更多的思考。
然而,依旧有观众为张艺谋的表现手法辩护,他们认为直面历史的真相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不能因为形式不同就否定作品的意义。他们指出,两种表现方式各有其合理性,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让观众铭记这段历史。
这场跨越十多年的“对话”反映了中国电影在历史题材处理上的不断变化和进步。从《屠城血证》到《南京!南京!》,从《金陵十三钗》到《南京照相馆》,每一代电影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这段历史,而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判断也在不断演变。
如何在艺术创作和历史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商业成功和文化价值之间做出抉择,这些问题不仅是导演要面对的,也是整个社会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
张艺谋可能在2011年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会有一部同主题的影片,以完全不同的方式获得成功,并由此引发对他作品的再度审视。然而,这正是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所在。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而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往往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便是曾经的批评声音,也成为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金陵十三钗》还是《南京照相馆》,它们的存在都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而无论采用哪种表现方式,只要能够让我们铭记这段痛苦的历史,它们就是成功的。
在这个意义上,这两部电影都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而关于它们的讨论,也将推动未来的创作者,在处理历史题材时进行更加深入和细致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