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揽佬是今年最火的Rapper,一点🕐️也不夸张。毫无疑问,他是近几年少数能自己给自己造蛋糕吃的人。
随着《八方来财》《大展鸿图》的接连爆红,直接让揽佬完成了本土说唱圈的光速升咖和华语歌手难以企及的国际化。今年7月7日,揽佬以月听众数突破302.2万的成绩超越周杰伦,登顶Spotify华语歌手月听众数第一名。最近,揽佬在Spotify平台上的月听众数更是首次突破500万,创下个人及华语音乐的新纪录。
目前,YouTube上《八方来财》《大展鸿图》的MV播放量分别为2780万、1634万,TikTok话题挑战总播放量更是突破80亿,顺利进入Spotify全球飙升榜前50名。
如此亮眼的海外成绩,属实难得。、人民网评更是将《大展鸿图》与《哪吒2》《黑神话:悟空》并列,称为“中国大众文化出海新范式”。目前,揽佬已经开始筹备在欧洲、澳大利亚地区的演出计划。
不过,随着揽佬成为2025年最火的Rapper,网络上也诞生了属于揽佬的复制人现象。当“揽佬宇宙”越卷越广的背后,中文说唱究竟如何在自己的泥土上,长出不一样的花?
拆解“揽佬宇宙”
揽佬火了之后,江湖上就多了一大批“揽字辈”的模仿者。
他们以“揽”为姓,名也沿着“佬”的含义范畴,由大到小、由弟到妹不断扩展。比如,揽大、揽小、揽中、揽弟、揽觉、揽妹,组成了抽象又荒诞的“揽佬宇宙”,更被网友戏称为“博揽会”、“海揽之家”。
细看下来,揽佬宇宙中的这些模仿者的level还不太一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中一类属于“啃佬族”,专注于对揽佬外形的精准复刻,主打一个“形似”。
比如揽妹、揽尾、揽中等,统一着装为条纹POLO衫、膝上短裤🩳,金链墨镜🕶️标配出街,配上揽佬的招牌露牙商务笑。他们的主要阵地在短视频平台,拍段子、整活、剪辑复读机,靠着高频出镜与精准拷贝,挤进流量风口,挣得一席跟风红利。
另一类模仿者的动机显然更复杂,他们不仅模仿揽佬的造型符号,更试图复刻其“吉祥话说唱”的叙事模式与音乐结构,如揽小、揽弟等。从歌词、节奏、编曲逻辑、甚至声线,明显可以看出他们对揽佬体系的深度依赖。
有一说一,揽佬音乐中的内容公式虽然看似简单,吉祥话+一段经典采样+仙家对话式念白+孟菲斯beat,共同构建起揽佬风格的完整性。而大量模仿者的问题在于,只学到了“表面公式”,却缺揽佬风格公式背后的内在逻辑。
以揽弟为例,他在对揽佬音乐的复制等同于无效迁移。在短视频平台上,揽弟的内容显得用力但不自洽,更像是在复刻一套风格模版,却始终没能与自身气质自然融合。
今年6月,他甚至发布了一首个人单曲《LanD》,整首作品仿佛是把揽佬的风格特征、旋律说唱、南部元素丢进AI模型后生成的低配版本,毫无亮点,也缺乏最基本的音乐完成度。从结果来看,没什么流量,甚至还有点招笑,效果并不好。
另一位模仿者揽觉就显得鸡贼许多。
他直接照搬了多首揽佬的作品《活络油》进行改编,甚至把揽佬《八方来财》和蛋堡《关于小熊》结合起来,换汤不换药,仅在个别词句上进行微调,形式上维持高度一致,听感上却刻意制造差异感。
目前,他甚至已经靠模仿揽佬接了两场演出,没有一点🕐️技术,全是对流量的渴望。可以说,他追求的从一开始就不是表达或风格,而是精确计算平台推荐机制下“揽佬宇宙”所能带来的剩余流量红利。
相对来说,揽小算是在揽氏家族中模仿到精髓,且复制的最真诚的一个。
他不仅复刻了揽佬的声线与表演风格,更在歌词文本、语调控制与编曲细节上完成了高度还原,某种程度上甚至展现出超越原型的水准。
以《和气生财》为例,整首作品以苏州评弹为基底,风格内核依旧紧紧围绕“吉祥话语系”构建,形成了极强的洗脑效应。但在歌词编排与语义逻辑连贯性上,揽小的处理反而更加取舍分明,保留了原有风格的精华,同时强化了音乐的叙事感。
这种高精度的模仿,使得《和气生财》在部分听众耳中与揽佬原作难以区分。有评论甚至指出,揽小未经揽佬苦,先享揽佬福,甚至有点倒反天罡,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目前,揽小明显越做越大,在短视频平台吸引了28.5万粉丝,相关话题也超过1.5亿次播放。
此外,在“揽佬宇宙”中还存在少量边缘型模仿者,他们的创作仅停留于音乐风格层面的复制。例如,网红姚世龙预告的新单曲《大头家》片段,不仅在歌曲结构与腔调上沿袭了揽佬模式,连“八骏图”“关公”、“香炉”等歌词意象也几乎与《八方来财》《大展鸿图》雷同,缺乏实质性的创新,买账的人自然也不多。
整体看来,揽小的模仿或许算是揽佬宇宙中的天花板,但即便如此,本质上依然是一种风格模板的高质量再生产。而这也恰恰是当下中文说唱更值得关注的趋势,快速复制的成功模式,成为短期商业化运作的最优解。
在传播的角度来看,这种具备高识别度、低理解门槛、强模因属性的内容模板,是最理想的流量引擎。揽佬本人就是模板创造者,而揽小、揽弟、揽觉等人就是围绕这一模板进行流量套利的实践者。
当说唱成为时代放大镜
揽佬的出现,确实让时代的文化拐点更加明显。
他再次证明,华语说唱不必全盘照搬欧美风格,不必非得用英语混词或硬卷技术,只要能抓住文化里真正“接地气”的东西,就能做出属于自己的表达。
说白了,就是先得有自己的“土”,然后才能长出自己的“花”。
比如,《大展鸿图》直接取材粤剧名段《帝女花》,以“帝女凋零”隐喻个体在资本洪流中的无力感,孟菲斯碎拍鼓机与粤剧锣鼓点交织出强烈反差,揽佬部分所呈现的“别墅里唱K”、“银龙鱼”等歌词则捕捉日常中够得着又总差一点🕐️的欲望,而刘夫阳的部分进一步加入太平馆餐厅、九爷鸡、海印广场等本地符号,为这种白日梦补上现实地基。
整首歌不晦涩,采样亲切、唱段洗脑,像玩梗,也可能全是真事,用一种邪修的方法把地方文化做出了厚度,自然算一首配得上热度的作品。
事实上,近几年大量带有强烈地方文化气息的音乐作品开始破圈,并且根据地域文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说唱文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最典型的如川渝说唱,其实这些年已经发展较为成熟。从“土潮结合”的亚文化美学玩到极致,到昊昊HOHO等新生代rapper不急不吼,句句落地,用语言的钝感与节奏的克制,撑起表达的分量。
去年,Asen艾志恒的专辑《Life After Small Town》则把视角又转向“我”本身,将自身楔进小镇和都市的分割线中,把故事讲述得真诚、赤裸、鲜活,结合方言让川渝说唱的真实感,像是你坐在对面喝茶的人,顺嘴讲出的押韵日记。
另外,被誉为今年上半年的最佳说唱专辑之一,来自西安Nous厂牌Dirty Twinz成员丸子的首张个人专辑《关中》,合作了包括派克特、张昊、鱼头等陕西本地说唱歌手,整张专辑的13首歌铺陈出关中地区独有的风土人情,包括视觉、封面字体都围绕着周秦时期的书写系统展开。
在歌曲《哥哥》中,采样了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的《黄土高坡》,配上丸子的关中腔调,包括歌词中所表现的“土门是铜锣湾”、“曲江的商品房”、“延安的宅基地”,将现代关中的生活情境,以及关中赖汉爱吹牛爱杠,又讲义气不怕事的形象完整的刻画了出来。
这两年,以佤族音乐为素材的元素也不断被注入到Afrobeats、Afrohouse、Amapiano、雷鬼、电子等风格之中。
比如在《新说唱2025》中,歌曲《佤达亚》就展现出惊人的适配性,佤族传统旋律中天然存在的反拍与切分节奏,与Afrobeats和雷鬼的律动逻辑近乎无缝对接。以及类似云南山林的恢弘合唱,仿佛为这种跨文化嫁接增添了某种原始的力量感。
整首歌听下来,像是一个具象的画面,人们围着火堆跳舞,身披芭蕉叶,男耕女种,众生平等,没有浮躁、争执,只有滚烫的生命力在密林深处翻涌。
此外,还有地区文化的互相融合,也非常有意思。比如在今年节目中翁杰、 Outtawave的《街道热》,将闽东文化与东北特色结合,就像耳帝所说,南北说唱分庭抗礼又珠联璧合,听起来洗脑又有趣。
可以看到,当地方文化被嵌入说唱语言系统,结果远不止听个风格、或者单纯的技术有多牛逼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们都丰富了华语说唱的叙事肌理。而这些地方作品之所以“打得进”人们心中,除了本身对说唱音乐的理解,还有地方文化本身的故事力、人情味和那点儿不加修饰的真。
西北就贴近黄土,写好面子、讲义气的关中“匪”事;川渝就刻画坐在火锅摊边的朋友,写一首走心又chill的自我告白;福建各片,就写沿海南方人走南闯北,出海发家的闽商精神;岭南就写珠三角的水泥地,写经济腾飞,捕捉人们的都市梦核。
当然了,本地文化是创作底色之一,不是枷锁,以上所说的都是已经被验证过的创作思路。还有很多没有被开发过的“故事”,等着一代代音乐人去继续开垦,重点是抓住文化的内核,路子就会宽很多。
甚至还可以再往深处看,说唱音乐这种形式本就叙事感强,一旦和地方文化捆绑得够深,很自然就会勾连起华语音乐里久远但未曾断裂的文化母题。
过去,老一辈的民间唱本最出名、流传最广、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早已有所验证。比如闽南歌,女唱命凄苦,男唱要打拼;两男对唱,是男儿志在四方;两女对唱,常绕不过忘掉负心郎。河南豫剧则绕不开精忠报国,替父从军,点兵点将;而东北二人转的性暗示、挑逗性或夸张幽默的唱段,也形成了极具地方色彩的审美趣味。
这些类型化的主题并不能概括这些艺术形式的全部,每一种地方戏曲与民歌也拥有极其多样的表达层次与情感谱系,它们并非只有一个立场,一种叙事。
与现在的音乐相同的是,它们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中,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世态人情,去展现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状态与社会风貌。
不同的是,如今音乐表达的底层范式其实已经转向,不再是预设命运的叙述结构,而是以“自我”、“地方”为中心的成长叙事。在强调本地特色的同时,音乐语言也更为口语化,甚至故意不修辞,表达者不再急于让听者感动,而是想让对方共情。
如今,能够抓住耳朵的音乐,不再讲我要去哪里、我要干什么,不再试图歌颂某种理想人生,而是记录正在经历的真实片段,用更具时代气质的方式,重新讲述一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事,以及对历史的理解。
结语
在内容生态中,最容易被商业利用的,恰恰是那些最具个性,但尚未被过度开发的创意形式。
短期来看,这种模式确实契合平台推荐机制,也满足市场对“内容快消”的需求,观众得到情绪出口,平台获得用户活跃,创作者迅速变现,三方共赢。但问题也正在于此,急功近利的内容复制,在带来短期流量效率的同时,也极容易陷入长期的表达枯竭。
揽佬的风格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建立在本土文化语境、语言结构和表达语态的反差之上。然而,当这种表达方式被反复提取、量化、模块化,甚至交由AI辅助生成时,它原本具备的“不可复制性”也随之被削弱,受众和市场也会被快速消耗。
从市场逻辑来看,这套模式会持续存在,甚至还会被复制到下一个“揽佬”,或者另一个模板型爆款。但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它所造成的风格固化将不可避免地限制创作的深度和广度。
说到底,华语说唱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快的复制,而是更慢的探索。如果都只想着怎么模仿揽佬,而不是怎么像揽佬一样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那可能又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
而中文说唱真正的活力,在于它总能不断回到语言的土壤上,真正的价值也藏在讲述者的立场里。中文说唱若要长出骨骼,必须从脚下的泥土中吸取钙质,不能悬浮在算法的云端自我复制。
也许,所谓高级,不靠掌握多少技巧,有多像“洋哥们”,或者复制的有多传神,而是敢不敢面对真实,讲述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故事,沉下去写一首只属于“我与这个时代”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