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播时一句“《南京照相馆》是煽动仇恨的工具”,让周小畅站上了风口浪尖——那是8月4日,一个普通的直播时段,却成了她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短短几句话,换来全网铺天盖地的反驳与怒火,也把《南京照相馆》推上了新的舆论浪尖。
那天之后,南京大学博士、考研名师汤家凤看了视频,气得连夜转发并录下批评视频——直截了当、点名道姓。
可视频很快被投诉下架。
换作别人也许就此打住,可汤家凤没有。
8月7日,她调整策略,视频里不再提“周小畅”三个字,只说“某些媒体人不能轻慢历史”,话锋依旧锋利。
或许是这种回旋方式奏了效,视频留了下来,还意外收到了上海电台相关人员的电话,对方说会“批评教育”涉事主持人。
乍听好像有了交代,但不少网友却直摇头——批评教育?
那不就是批评几句、做做笔记,顶多喝杯茶聊聊?
这样的轻描淡写,真能起到警示作用吗?
网上的声音几乎是一边倒地要求:开除、道歉,不能含糊过去。
然而被卷入这场风波的周小畅,却像是突然把自己藏了起来。
她的抖音账号变成了私密状态,名字、头像全换了。
可没多久,又默默地改回了原来的样子。
这一来一回的操作,让人忍不住揣测:是心虚?
是示意?
还是只是巧合?
很多人原以为,既然电台和汤家凤有了沟通,这事差不多也就可以收个尾了。
毕竟工作岗位尴尬、舆论压力山大,不可能无限拉扯。
可汤家凤却没打算“放水”,反而继续发声:既然是电台主持人,这样的言论就得严肃处理,不能让它在风中消散,必须给社会一个明确的态度。
那语气,就像在提醒所有的公众发声者——你的麦克风不是私人物品。
这样的坚持,其实有它的逻辑。
主持人不同于普通职位,他们手里握着的是公众话筒,说出去的话不止是个人意见,也会被视作平台、行业的一部分。
在这种职业背景下,任何一句轻率的评语都可能放大成社会效应。
这也是为什么网友的追问与愤怒会持续不散。
这场风波发展至今,更像是一场耐力比拼:谁先妥协,谁先疲惫,谁先转身。
周小畅沉默不语,偶尔改个名字头像,像是隔着一堵高墙观察外面的喧嚣;汤家凤则三番两次用视频递出话语,言下之意很明确——不能就这么算了。
放在行业里看,这类事件并不孤单。
早些年,湖南卫视主持人钱枫被曝丑闻,节目组调查期间立刻暂停工作,三天后直接解约;还有财经主持人利用影响力操纵股票,被证监会连本带罚收走近1.3亿。
这些处理之所以干脆,是因为公众人物的信任度一旦崩塌,平台必须马上切割,才能止损。
相比之下,这次的“批评教育”显得温吞,让人疑惑:是不是还有更多我们看不见的顾虑?
从法律角度,律图的观点也值得玩味——如果主播在直播中说出不当言论,引发了不良社会影响,公司是可能要担责的,不过可以向主播本人追偿。
处理方式从警告⚠️到罚款,再到解除合同、公开道歉,都有明确的操作路径。
可现实中,很多平台还是选择软着陆,理由是“保留人才”“防止事态扩大”,但这样的软着陆往往会让观众觉得被敷衍。
回到事件本身,《南京照相馆》上映25天,票房已经突破25亿,哪怕在工作日也有2900万的单日成绩。
这部电影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与历史之间的那根情感纽带。
而当有人把它形容成“煽动仇恨的工具”,这种评语触动了许多人的底线——对经历过那段历史的家庭来说,记忆不是用来消费的,更不是拿来污名化的。
我甚至能想象,周小畅在那场直播里,也许只是想“大胆一点🕐️”“有话直说”,可在公众麦克风前,说与不说,重与不重,分寸感才是职业边界。
可惜她现在明白这一点🕐️,似乎已经晚了。
如今,风波还没到句号,大家都在等——等一个清晰的处理结果,等一个态度鲜明的道歉,或者等时间慢慢冲淡这件事。
但真相是,很多公众舆论并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只会沉在记忆里,成为下一次类似事件的参照。
这起事件,也许不会成为电台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危机,却一定是一个摆在所有媒体人面前的提醒:你手里的话筒,有温度,但也有重量。
说出口的每一个字,都是公众的听觉记忆,也是你个人的职业履历。
你可以选择沉默,可以选择表达,但无法选择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