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一个人赢得了全球瞩目的奥斯卡影后,手中捧着那座小金人,然而她却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欢欣鼓舞,反而将它塞在门后当作门挡,甚至有一次直接将它丢进了厕所?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发生在费雯·丽身上的真实故事!
费雯·丽,这位美得颠倒众生的“斯嘉丽”,凭借《乱世佳人》和《欲望号街车》两度荣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但她却从不把自己看作电影明星️。她曾在一次采访中直言:“永远别叫我电影明星️!我是舞台演员🎭️,我讨厌电影!”她的心,始终系在那个充满生命力的舞台上,而不是聚光灯下的虚荣。
对于费雯·丽来说,舞台才是她的氧气,才是她活着的意义。她曾告诉闺蜜:“我知道,今晚我将与千百个灵魂对话——这才是活着的意义!”而这种生命的诠释,正是在剧场的每一刻,每一句台词中找到了。无论在伦敦剧院的后台,还是化妆镜前,费雯·丽都沉浸在自己最爱的演出准备中,她在舞台上找到了灵魂的归属。
然而,进入好莱坞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拍摄《乱世佳人》时,费雯·丽把自己彻底融入了斯嘉丽的角色,每天的16小时工作几乎让她燃烧了自己的生命。那份投入,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情感负担,脸上的皱纹和疲惫不堪的表情,成了她辛勤付出的代价。而好莱坞那种截然不同的工作节奏也让她感到困惑与不满,尤其是克拉克·盖博每天6点准时下班的习惯,让费雯·丽始终觉得自己像个异类,格格不入。她像是被困在笼子里的猛兽,孤独的情感让她无处可诉,而好莱坞却无法给她提供那种滋养灵魂的舞台。
但即便如此,费雯·丽的心始终未曾偏离,她依然怀抱着对舞台的热爱,渴望与观众共鸣,渴望着那份深深的归属感。而这份孤独,也成了她一生的伴侣,催生了她最悲壮的抗争。
1960年,得知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伦敦詹姆斯剧院即将被拆除时,身患疾病的费雯·丽毫不犹豫地走上了街头,举起标语进行抗议,捍卫她心中的戏剧灵魂。即使丘吉尔首相都为她的抗议行动送上了祝福,剧院最终依然没能幸免于难。那晚,在剧院废弃的旧沙发上,费雯·丽像一个被抛弃的孩子,蜷缩着、哭泣着、痛苦着。
然而,当生活的无奈与疾病的折磨逼近时,只有那一小块舞台,才给了她一丝喘息的机会。每一个鲜活的角色、每一句有力的台词、每一次生动的表演,才让她感到自己仍然活着。直到53岁时,她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丝力气,燃尽了自己的一生。
在整理她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了她珍藏的唯一“奖杯🏆️”——一个普通的花瓶,底部刻着“1935年”。那是她20岁时在出演《道德的面具》时获得的奖品。那一刻,费雯·丽的真正追求才得以显现。她的一生,始终没有追求过闪耀的奥斯卡奖杯🏆️,而是追求那座小小的舞台,那才是她永恒的梦想。那两座奥斯卡金人,对她来说,不过是微不足道的装饰。真正让她生命燃烧的,是那道最初的光,是她对舞台的不渝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