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于观众的影响,想必很多人都会有共鸣。而且这种共鸣本身并不仅仅局限于新生代的观众,很多老年人对于电影的印象并不比年轻人差,究其原因,之前的广大人民群众本身是吃过见过的。新中国成立后,电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最新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上至首都城市,下至偏远地方的农村,对于电影的热爱都是一致的。在这期间,很多国外的优秀影片影响了好几代中国人,比如说南斯拉夫电影《桥》,《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以及前苏联电影《解放》,《士兵之歌》,《雁南飞》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电影不仅影响了本国人,而且在异国他乡也收获了一群忠实观众。
今天推荐给大家的就是经典电影《列宁在一九一八》。本片是前苏联在四十年代拍摄的影片,然而在我们国家,这部电影产生的影响,几十年都未曾改变。
《列宁在一九一八》讲述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虽然有新兴的苏维埃政权维持统一,然而各地的敌人们的武装干涉却并没有停息,他们设计了很多阴谋诡计,妄图推翻新生的政权。而列宁在此时不仅仅是要面对疯狂反扑的敌人,更要面对国内的饥荒问题,如何解决粮食问题,如何粉碎敌人的阴谋,与列宁站在同一战线的广大人民群众们一样面临着考验。
《列宁在一九一八》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广泛,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的时候,当少年们在一起嬉笑打闹的时候,电影中的台词就能脱口而出。实际上不仅仅是姜文,很多年事已高的老人们也会对于片中的台词耳熟能详。一部前苏联电影,能在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这本身就是奇迹,当然,这种奇迹在曾经的岁月屡见不鲜。然而为何当今却没有办法看到,原因之一就是电影的发展模式发生了变化。
曾经的电影并没有被电影院🎦垄断,各级政府部门组织的放映队可以将电影带到全国各地的角角落落,而带过去的电影本身质量也高,所以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如今的电影更多的集中在了电影院🎦,且随着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电影院🎦也丧失了自己的垄断地位,就这还不算,国内的大批电影人们并不愿意好好的雕琢自己的作品,反倒是让金钱彻底的葬送了自己的电影世界,最终,电影日渐式微。
当然,这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今天所讨论的重点在于本片为何会影响一代人。原因也很简单,本片为观众们讲述了斗争的残酷性。可能很多人都会像片中的高尔基那样,看到列宁对待敌人的态度会有所迟疑,认为列宁太过严厉了。然而看完了本片的观众们都会理解,列宁为什么在对待敌人的时候是非常严酷的,原因就在于列宁见识过自己的敌人如何对待自己以及自己的支持者。而对于高尔基来说,他并没有像列宁那样见识过敌人的各种各样的花招,自然很多时候会被眼前的表象蒙蔽了双眼。如果他像列宁一样时时刻刻处于一种被人谋划着刺杀的状态下,可能他握着枪的手会更稳。
当然,刺杀只是一部分,敌人的反扑并不会因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建立而宣告失败,我们可以推己及人,当新中国在1949年建立以后,我们国内就迎来了持久的和平吗?当然不是,蒋介石匪帮整日叫嚣着要反攻大陆,东北亚抗美援朝战争激战不断,西藏此时还没有迎来和平解放,西南剿匪正在进行时,而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号称在大陆有着三百万的间谍伺机搞破坏。而曾经没有被清算的资产阶级此时正在大发国难财。就在这种形势下,新中国摇摇晃晃的完成了自己的新生的蜕变。就冲这一点🕐️,本片所展示的哪能不引发更多的共鸣呢?
影片在列宁中枪后逐渐的被推向了高潮,而敌人对于列宁的刺杀看上去沉重的打击了苏维埃振权的信心,然而实际上,当列宁身体逐步恢复的时候,苏维埃政权下的民众们更加团结了。这种丑恶的刺杀并没有消磨大家的意志力,反倒是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更广泛的热情去支持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这场失败的刺杀使得更广泛的民众都被动员了起来,最终敲响的是敌人的丧钟。
一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电影,它之所以能在异国他乡引发共鸣,考的就是观众们深切的自我体会和认同。曾几何时我们跟前苏联新生的红色政权一样跌跌撞撞,但如今,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然而接续历史的我们继续着伟大的斗争。
好的理念或者好的思想从来不会因为传播者的死亡而消逝,因为理念和思想是可以深埋在心底的,只要是意志永存,红色基因就永远会继续传承。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