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又翻出了那部老电影《人之初》,这可是1963年的经典之作。尽管画面粗糙得像是没擦干净的窗户,但电影所传递的那股力量,依然撼人心弦。小洪金宝在片中饰演的小扒手,为了偷包子露出的眼神既慌乱又馋涎欲滴,简直完美再现了那个年代街头孩子的形象。
说到当年的香港,那简直就是个“熬”字的真实写照。住在摇摇欲坠的木屋里,风一吹就木头吱呀作响,下雨时一家人都得举盆接水。但别忘了,隔壁的阿婆总是热心肠,端着热腾腾的粥过来,“孩子,你肯定饿坏了吧”;而在码头工作的男人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傍晚蹲在街边分一包烟,相互打气:“明天再挣”。当时的确是穷,可街坊邻里的那份温情,比屋里的煤炉还要暖和。
导演吴家骧拍摄这部影片时,根本不用费劲编剧本。只要走上街头,随便找个人都能听到生活的艰辛。有妈妈为了给孩子攒学费,熬夜缝补到天亮;有年轻小伙子白天忙着拉货,晚上却偷偷去学字。电影中所反映的无奈与坚持,都是从那些真实的生活片段中提取出来的——那时的人们,都心里怀揣着一股劲:日子再苦,也不能倒下。
如今的生活有了巨大的变化,但那种拼搏的精神丝毫没有减少。现在不再是住在木屋里,也许是像鸽子笼一样的小房间,连转身都得小心翼翼。但窗台上依旧摆着几盆绿色的萝卜,墙上挂着孩子的奖状,把小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外卖小哥在雨中送餐,裤脚全湿透,依然在客户门口擦擦脸笑着说:“祝您用餐愉快”;便利店的收银姑娘,总会为晚归的环卫工留一杯热豆浆,“大爷,趁热喝”。
以往的烦恼是“今天能否吃饱”,而现在则是“这个月的房租够吗”;从前担心天公的不作美会烧掉木屋,现在则惧怕老板的一句“明天不用来了”。但是你有没有发现,最真实的温暖,从未改变过。
曾几何时,邻居们凑钱帮孩子交学费;而现在,社区群里又为丢失的钥匙出谋划策;昔日港口的兄弟们分享一个馒头,如今却在外卖柜前互相协助,拿错食物的人也能得到帮助。底层群众的生活,如同发酵中的老面,看似不起眼,但却逐渐焕发出强大的韧劲。
《人之初》中,有一个动人的镜头:妈妈把最后一块糖果递给孩子,自己却默默咽下口水。而如今,送外卖的爸爸攥着皱皱巴巴的票子,给女儿买了个新书包,笑得比谁都灿烂。
归根结底,生活就是这样。曾经的苦涩,充满烟火气息;现在的艰辛,裹着向前奔走的动力。不论是1963年的木屋,还是如今的劏房,普通人心中那抹温暖,始终没有消失。正如老一辈人所说:“日子是熬出来的,熬着熬着,就会变得甜蜜。”你说,这道理是不是很有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