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档的票房突破100亿,朋友圈里讨论着《南京照相馆》和《浪浪山小妖怪》,电影院🎦外排着长队,似乎热闹非凡——但你信不信,这背后,许多电影院🎦老板正焦头烂额地计算着账单,算着算着越来越想哭?
票房这么高,影院应该赚得盆满钵满才对吧?可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比如,一张票卖50元,很多人以为影院能分到一半,但实际到手的却只有23.9元。这还是在扣除了“含税票房”之后,切去5%的专资办费用和3.3%的税费后剩下的“净分账”。这笔钱继续分下去,片方、发行方、平台等各方还会抽成,最后影院能得到的实在有限。简直就像是抢汤喝。
更让人心碎的是,这23.9元并不是影院的利润,而是收入。房租、人工、电费、设备折旧,光是这些开销就能把大部分钱吃掉。最终,一张票真正赚到的利润,往往连5元都不到,甚至有时还得亏损。
你可能会想:那就多卖点票来弥补损失吧?可这也并非易事。表面上看似影院掌握定价权,实际上却被“最低结算价”牢牢束缚。例如某部电影的结算价定在50元,你若卖40元,那差的10块得自己贴补上去,税费照交。这哪里是在做促销,简直就是在做慈善。
那么,影院究竟靠什么盈利呢?知见局告诉你——影院靠的不是电影,而是爆米花。
一杯15元的可乐,成本不足3元;一桶40元的爆米花,成本加起来不到5元。它们的毛利率高达60%以上,比卖票好得多。广告、场地租赁、映前广告等“非票业务”的收入虽然占比不大,但利润却是支撑整个影院运营的支柱。有数据显示,一些院线依靠不到三成的非票收入,撑起了近80%的毛利。
听起来像便利店披了个电影院🎦的外衣?也不完全错。但问题来了——人不来,啥都白搭。
电影院🎦是重资产、高固定成本的行业,极度依赖档期和爆款电影。比如《哪吒2》能撑起春节档,但难以抵挡一年剩余300多天的冷清。有数据显示,某半年全国票房接近300亿,其中一半以上来自一部电影。当爆款离场后,场均观影人数从十几人骤降到两三人,空场率一度飙升至40%。十场电影,有四场空场,这对影院来说简直是灾难。
因此,尽管今年上半年新开了35家影院,但关门的却有200多家。这不是不想维持,而是实在扛不住成本。
那么,影院怎么办呢?等下一个《哪吒》出现吗?显然不能坐等“救世主”。
如今,许多影院开始了“自救”措施:白天放电影,晚上搞脱口秀;大影厅出租办发布会、直播球赛;甚至开设“午睡专区”,将闲置空间变现。上海某老牌影城还将杜比厅租给知识博主举办千人演讲——奥斯卡级的音响灯光,直接提升体验感。
这就是新型的“影院 ”模式。它不仅仅是一个电影放映场所,更是一个多功能的线下空间。看起来像是转型,但也带着一丝无奈:主业支撑不起高昂的成本,只能靠副业维生。
但归根结底,问题还在于内容。影院不过是一个货架,电影好不好,决定了观众会不会来。如果电影质量不行,观众再怎么努力“带动气氛”也无济于事。只有好电影,才是吸引观众的核心动力。哪怕票价贵一点🕐️,大家也愿意走进去。
所以,不要只是关注影院赚不赚钱。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还能持续输出让观众愿意走进影院的好作品吗?
毕竟,好电影才是最强的促销手段,其他的,只是影院在挣扎。
你觉得如今的电影院🎦,能否扭转局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最近一次进影院是因为哪部电影。转发给那些总说“电影院🎦注定灭亡”的朋友,也许该让他们重新思考一下。关注“知见局”,一起看看商业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