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走进电影院🎦,一眼望去,大银幕上的“牛马打工人”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现象。
在《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从大唐职场忙碌到四处奔波,从长安到岭南,反复做试验,唯一目标就是让贵妃尝到新鲜的荔枝;《戏台》里的五庆班也在民国职场中奔忙,洪大帅一句话就让整个戏班陷入一片混乱;而《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四只小妖怪,更是在妖怪的职场上拼尽全力,从考取编制到冒名顶替西天取经,拼命想要出人头地,最后却连自己的名字都没能留下。
这些电影展示了不同维度的“牛马打工人”,无论是历史背景、妖怪世界,还是现代职场,他们都在拼搏,只为挣得一线希望,观众甚至称2025年为“牛马电影元年”。目前,《浪浪山小妖怪》的票房突破7亿,《戏台》接近4亿,而《长安的荔枝》也已突破6亿,似乎已经形成了“得牛马者得票房”的趋势。
然而,社交媒体上也有不少声音在质疑这一类型的电影,围绕这些影片的争议成了最近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原本,世界上并没有“牛马打工人”的专属赛道,但随着这类电影的不断涌现,它似乎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
如果要找出“牛马打工人电影”赛道的标志性起点,可能就要从2023年的《年会不能停!》开始说起。该片以近13亿元的票房成绩,结合互联网黑话、大厂生态等当代职场风气,揭示了现代职场“牛马”的生存困境,豆瓣评分高达8.1,既叫好又叫座。而同年在FIRST影展亮相的《银河写手》,虽也属于这一类型,但因过于贴合影视行业内部,难以引发普遍共鸣,最终票房仅为几百万。
2024年,随着《逆行人生》和《胜券在握》的加入,打工人电影赛道不断扩展。前者讲述的是中年危机的程序员被裁后送外卖,后者则聚焦被裁员工如何智斗无良公司。如今,牛马打工人赛道更为丰富,涵盖了古装、动画等不同类型,《诡才之道》中的主角🎭️去世后依然面对职场考核、晋升等问题,也增加了这一赛道的多样性。
从这些影片的共同特征来看,首先它们都基于现实职场设定,其次内容上常带有荒诞和讽刺的色彩,再来多为喜剧形式,最后价值观上则常强调主角🎭️的尊严。设定上贴近现实,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荒诞与讽刺的结合,又能用幽默包裹住现实的苦涩;喜剧元素则是对打工人困境的一种情感释放,让人们看完后不仅能感受到痛苦,更能找到情绪的出口。
然而,随着这类电影的热潮,越来越多的“牛马打工人”开始对这种叙事感到厌烦。很多观众表示,看完《浪浪山小妖怪》后,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感受到了一种突然被击中的情绪。有设计行业从业者张扬指出,电影中的公鸡画师角色,简直就像在自己的生活中重现。每天工作中,他不得不应对甲方无法明确表达需求的困境,这让他看《浪浪山小妖怪》时产生了强烈的“破防”感。
而中部某省会城市的影城经理冬阳则认为,今年暑期档的“牛马电影”集结,像是一种创作上的不约而同。随着《年会不能停!》的成功,这一题材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尽管如此,冬阳也提到,题材虽重要,但讲好故事才是关键。有些电影,如2024年的《胜券在握》,尽管尝试讲述打工人和职场困境,却因文本的空洞,未能引起观众共鸣。
资深影评人连城易脆则认为,虽然这一趋势反映了社会的情绪,但也不能忽略偶然性。《长安的荔枝》源自马伯庸的小说,而《浪浪山小妖怪》则是基于短片集《中国奇谭》。这些影片的创作过程并非同一时期开始,因此这一现象既是时代产物,也有其偶然性。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电影对于“牛马打工人”困境的描绘,能够为这些无声的群体发声,确实有其积极意义。然而,正如电影《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所指出的,工作伦理本质上是在剥夺自由。如果职场和个人自由之间无法取得平衡,那么,“牛马打工人电影”的未来将更加艰难。
虽然这些电影给人带来短暂的释然与情感释放,但现实依旧难以逃避。看完电影走出影院,打工人仍需面对繁重的工作、加班与内耗。这种反差正是“牛马电影”最令人郁闷的地方。在工作中感到麻木的观众,是否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电影院🎦重温这份心酸呢?现实的困境需要在现实中去突破,而非仅仅依赖电影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