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全景式展现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的纪录电影《山河为证》本月15日上映,该片主题鲜明、史料翔实、脉络清晰,契合观众的观影热点与情感热度,以纪录电影独特的审美方式带来新的历史视角与观影体验。日前,该片在中国影协举行专家研讨会,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剖析该片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精神内核及社会意义,高度评价影片是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的精品力作。
按照线性叙事让作品结构清晰
总导演于鹏谈及创作《山河为证》的初衷时表示,主创不单单是创作一部影片,更是在重现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一段全民族的记录。他说:“影片制作的难点在于容量。《山河为证》是一部纪录电影,片长不能太长,又要全景展示14年抗战,所以在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整个撰稿期间我都在反复思考如何去搭这个框架,不能顾此失彼,又要详略得当。最终,我们按照线性叙事的方式,从1931年局部抗战,到1937年全国抗战,再到珍珠港事件爆发,中国战场正式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每一步都有一个时间节点,让作品结构非常清晰。我们希望能让观众看到一段客观、真实、公允的历史全貌,能让他们感受到抗战精神的内核。”
数字技术令影片更生动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该片的创作体现了电影行业对重大历史责任的担当,具有四个突出特点。第一,全景式抗战史诗的呈现,在时间线上完整展现14年抗战全过程,在空间上涵盖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以及国际战场,实现了故事片难以完成的宏大叙事。第二,体现了准确的历史唯物主义智慧,既按历史真实呈现抗日战争全景,又鲜明突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面抗战的中流砥柱力量,用大量、充分的史实而非仅仅依靠口头语言表达历史观。第三,艺术处理上实现点、线、面的有机融合,既有历史主线,也有全面呈现,特别是挖掘了许多观众不熟悉但与主题密切相关的新细节史料。第四,有意识让历史影像被激活,大量使用数字技术重新激活历史文献和图片,使影片更加鲜明生动,具有现场感和临场性。影片在保持信息密度的同时,艺术节奏控制得当,是一部具有很高艺术水准的作品。
大量珍贵史料丰富历史理解角度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该片带给自己的感受是相较以往的同类影片叙事更宏观、史料更丰富、表述更客观、个案呈现更有共情力。影片的叙事更为宏观,将14年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融合,体现了全球视角和中国视野的平衡统一,体现了创作构思的深度与广度。此外,影片展现了大量珍贵史料,如东北抗联周保中日记、美军卡尔逊观察记录等,丰富了对历史的理解角度;大量运用当事人日记、书信等第一手资料,增强了真实感和说服力。影片通过客观真实的史料呈现和艺术化处理,既展现了中国为人类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也体现了创作团队的思考深度和艺术表达创新。
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白轶民表示,各位专家的发言既充分肯定了影片的创作成果,又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大家对创作团队产生了更高的敬意。该片在创作层面得到了认可,出品方将与发行团队共同努力,让影片得到更多观众认可,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确保这部承载重要历史使命的作品能够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