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月,知名电影杂志《filmmaker》发布了一份关于21世纪最佳实验电影的评选榜单。此次评选由电影节策展人James Hansen主办,经过全球艺术家、影评人、策展人、电影学者和写作者的共同投票,共计63部实验电影脱颖而出。
榜单的头号作品是皮特·赫顿的《在海上》(At Sea),紧随其后的是茱迪·麦克执导的《大怪扎》(The Grand Bizarre),后者曾在中国北京的北京国际短片联展(BISFF)进行过国际首映,位列第二。而茱迪·麦克本人则荣登艺术家/导演榜单第一位。
值得注意的是,周滔的最新作品《基地之侧》在榜单中凭借8票荣登第15位,与戈达尔的《再见语言》和哈佛人类学实验室的《利维坦》并列,成为唯一入选的华语作品。《基地之侧》曾在柏林国际电影节完成世界首映,并在法国的真实影展等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奖项。
周滔,1976年生,现居广州,是中国当代艺术界的重要人物。此前,他的作品《凡洞》曾在2018年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和蓬皮杜中心展出。周滔曾参与过多场国际展览,包括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的“故事新编”、广州广东时代美术馆的“东南偏南:一个平面的延展”以及纽约现代美术馆的“新导演/新电影电影节”等。他的作品还曾在威尼斯双年展、沙迦双年展、奥克兰双年展等重要平台展出,荣获多个国际奖项。
James Hansen的评选说明
James Hansen表示,这一榜单的发布,部分是对《纽约时报》近期“21世纪最佳电影”榜单的回应,同时也为《电影评论》杂志2025年“十年最佳”榜单的延续。这项投票涵盖了全球范围内的实验电影创作者和评论家,参与者提交了15部不排序的电影名单,最终收到了109个片单,涉及550位创作者的940部作品。尽管这份榜单看似代表了“共识”,但Hansen指出,最终结果依然呈现出多样性,这正是实验电影的一大魅力所在。
此外,Hansen还提到,许多投票者认为,某些导演/艺术家的整体创作比单一影片更具代表性。因此,除了公布“影片榜单”,他们还特意列出了“艺术家/导演榜单”来弥补这一缺失。
影片榜单(票数)
1. 《在海上》(At Sea),皮特·赫顿,2007年(19票)
2. 《大怪扎》(The Grand Bizarre),茱迪·麦克,2018年(17票)
3. 《爱的讯息,死亡的讯息》(Love Is the Message, the Message Is Death),阿瑟·贾法,2016年(14票)
4. 《当我往前走时偶尔会瞥到一缕美丽之景》(As I Was Moving Ahead, I Occasionally Saw Brief Glimpses of Beauty),乔纳斯·梅卡斯,2000年(13票)
5. 《十面天》(Ten Skies),詹姆斯·班宁,2004年(13票)
6. 《胼胝体》(Corpus Callosum),迈克尔·斯诺,2002年(12票)
7. 《尘堆之母》(Dusty Stacks of Mom: The Poster Project),茱迪·麦克,2013年(11票)
8. 《百万虫鸣,千星辉》(Sound of a Million Insects, Light of a Thousand Stars),西川智也,2014年(11票)
9. 《耳鼻喉》(Ears, Nose and Throat),凯文·杰罗姆·埃弗森,2016年(10票)
10. 《为了不在这里》(In Order Not to Be Here),黛博拉·斯特拉特曼,2002年(10票)
11. 《花束系列》(Bouquets series),罗斯·洛德,1994年至今(9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