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星光大道》自2004年首播至今,已经走过了二十多年。最初,它是一个让普通百姓展示才艺的平台,不少草根选手正是通过这个舞台走向了大众视野。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其他才艺,节目都允许选手展示自己的特长,赛制简单明了——从周赛到月赛,再到年度总决赛,选手们通过一轮又一轮的比赛,最终获得机会。而观众喜欢这个节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接地气,选手们的故事真实,表演也很朴实,不依赖那些华而不实的噱头。
然而,尤其是在2024年大改版后,节目发生了不少变化。从《星光大道》改名为《这一站星光》,并且场地也从室内转到了户外的大篷车,赛制也发生了改变。新加入了车轮战和爆灯的环节,旨在让节目更加贴近民间高手,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
节目于2024年2月24日推出首期,不再局限于北京的演播厅,而是全国巡回,选拔地点包括了北京延庆站等地。导演组高浩森和团队开车到各地,寻找来自不同地方的民间艺人,选手的种类变得更加多样,有唱歌的、跳舞的、玩杂技的、甚至是说书的。赛制上,八组选手参加周赛,由三位嘉宾投票,绿灯通过,爆灯则直接晋级,车轮战决定剩余名额。虽然这设计本身听起来不错,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暴露出不少问题。
例如在第三期6月15日的北京延庆站中,八组选手有:星火组合唱歌模仿凤凰传奇,千斤组合跳街舞,吴漫漫做杂技,陈江山演奏古筝、同时还是外卖小哥,陈涵语表演京剧,郭建忠唱歌,尹相然演唱,黄土娃组合展示陕北说书。最终,陈江山通过爆灯直接晋级,黄土娃组合和尹相然也通过投票晋级,但星火组合和吴漫漫本该更具影响力的表现却未能晋级,这让不少人觉得投票有问题,比赛充满了运气成分,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实力的选手。
此外,主持人范明的表现也是一个热点话题。生于1964年的范明,是一位国家一级演员🎭️,曾出演《炊事班的故事》和《武林外传》等作品,幽默感十足。可是,当他跨界担任《星光大道》的主持时,却显得不太合适。60多岁的范明,穿着亮色衣服,尝试让自己看起来更年轻,每期节目上台时总是喜欢抢风头。选手表演结束后,他非要模仿动作或插话,导致原本应该给选手更多表现时间的环节,变成了范明自己的“秀场”。这也引起了不少观众的不满,认为节目变得过于以主持人为中心,而失去了展示选手才艺的初衷。
与此同时,嘉宾们也时常有抢戏的表现。比如第三期的嘉宾于洋和骆文博。于洋是一位喜剧演员🎭️,曾主持过多档综艺节目,也演过不少喜剧电影。然而在节目中,他频繁与范明进行亲昵的拥抱,嬉笑打趣,不仅抢了选手们的风头,还影响了其他嘉宾的判断。骆文博虽然是舞蹈家,但在点评环节中,她的评论显得浅显,缺乏深度和分析,导致这个环节也变得毫无实质性价值。
这些问题背后,反映的是节目定位的模糊。最初,《星光大道》是一个纯粹的民间才艺秀,主持人只需要引导选手,串联节目流程就足够。然而,随着娱乐元素的加入,主持人和嘉宾们似乎都想借此机会露脸,这让节目原本应有的民间色彩变得更加明星️化。范明作为跨界主持,可能本意是要给节目带来一些喜剧色彩,但方法却显得有些过于张扬;于洋和骆文博则更多关注自己的表现,忽视了节目的核心。
与此同时,车轮战赛制也暴露出很大的不公问题。选手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演唱能力一般,有的表现缺乏感染力,导致观众的观看体验大打折扣。而车轮战的设置,增加了很多运气成分,优秀的选手可能就因为没有机会而被淘汰。比如,黄土娃组合的陕北说书艺术性就不如陈涵语的京剧,星火组合的模仿也更有活力,但却没有获得足够的机会。
这一切的后果是,节目的口碑逐渐下滑。观众纷纷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不满,批评节目偏离了初衷。2024年,尽管节目的收视率较前几年有所下滑,但依然继续进行。到了2025年,节目调整回了室内录制,并恢复了旧有的赛制形式,但还是保留了《这一站星光》的名字。尽管抢戏现象略有缓解,但范明依然继续担任主持人,于洋等嘉宾偶尔出现,骆文博也稳定参与点评。节目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虽然有观众反映通过社交平台的反馈推动了部分改进,但核心问题并未完全得到解决。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节目的影响力仍然存在,但如果抢戏的现象得不到遏制,节目难以回升口碑。其实,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主持人和嘉宾们应该专注于引导与点评,减少不必要的戏份,让选手有更多时间展示才艺。而对于选拔机制,央视可以考虑加入更多专业评审,减少运气成分,确保评判更加公正。
总的来说,虽然《星光大道》已经延续了二十年,它依然有很多草根选手通过这个平台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目的定位越来越模糊,娱乐化、明星️化的元素逐渐压缩了选手的发挥空间,这使得节目原本的魅力逐渐消退。希望未来的节目能够真正回归初心,少一些明星️闹腾,多一些真实才艺展示,给更多有潜力的选手一个公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