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那闺女2025》给我最深的触动,莫过于孙怡在《再见爱人》中回忆起“那个人”时,表情中透出的压抑与无奈,甚至连名字都不敢说出来的那份情感。其他综艺节目大多通过玩游戏来制造笑点,而这档节目却是通过“沉默”来精妙地制造幽默。
这些笑点看似轻松,实则掺杂了一丝微妙的痛感,看的时候,我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孙怡一开始提到“伴侣说谎”的话题,弹幕几乎瞬间就开始刷屏,“暗指董子健”的字眼也不时出现。我盯着屏幕思考,这哪里是弹幕,简直就像是一个实时审判的场地。
接着,孙怡便安静了下来,眼神中满是尴尬,仿佛是被老师点到名字,却忘了带作业的小孩。那一刻,她那种“我服了”的笑容,不仅让我忍俊不禁,笑得比看搞笑段子还要开心;但笑完之后,我突然有些沉重了。
原本节目组请她来分享自己的看法,却把她的“禁言”瞬间剪辑成了节目的高潮部分。镜头一对准她,她的嘴角微微颤抖,配合上后期加入的“险”字特效,现场观众笑成一片。我也笑了,但越笑越觉得,这更像是一种黑色幽默。一个人连真实的情感都不敢表现出来,居然成了综艺的卖点。
我把这一期回放给闺蜜看,她脱口而出:“这不就是我们朋友圈的大型修罗场吗?”我愣了一下,突然明白了,孙怡的“那个人”梗,其实是放大版的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再细看,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细节:当孙怡提到“婚姻得相伴”时,热搜立马就变成了“孙怡暗指前夫”。这些词条似乎像是事先准备好的剧本,等待她一开口就套上去。那一瞬间我才明白,观众真正期待的,并非什么深刻的金句,而是那些能揭露情感真相、让人有“解气”感觉的片段。
此时我不禁联想起《妻子的浪漫旅行》,那里的妻子们可以大大咧咧地吐槽老公不洗碗、打呼噜,弹幕里都是“哈哈哈好真实”,可是到了单身的孙怡这儿,大家却变得异常敏感:“别责备了别责备了。”就因为一个“分”字,观众的猎奇心理被轻易触动了。
孙怡的沉默,恰恰成了她最大的武器。每当她沉默时,观众的情绪就越是高涨;后期特效一加,点击量也随之飙升。越来越觉得这是不是一种全新的喜剧风格?直到看到她的眼眶红了,却还是努力说出“唱跳不好可以练习”那句话,我才猛然意识到:这不是一场营销,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脆弱与挣扎。
我把这种感受分享给了别人,有人说她应该做明星️,有人却觉得她离婚了还装作坚强。我看到这些评论,仿佛弹幕变成了现实,原来节目中的孙怡和我们每个人并没有什么区别,谁也不比谁高贵。
深思之下,我发现孙怡的沉默也是一种反向抗议。她通过沉默表达的不仅是无奈,更是对外界噪音的反击,就像我们面对催婚时的笑而不语,沉默本身成了最大的回应。综艺节目无情地把这一切呈现出来,让我意识到,观众最后看到的不是明星️的私生活,而是自己生活中的影像。
但节目也不简单,镜头总是不断拉近她的表情,几乎能看到每一寸的细微变化。这让我既恼怒节目组过度挖掘隐私,却又忍不住加速观看。就像我减肥时嘴里拒绝奶茶,但身体却很诚实。说到底,观众看到的根本不是婚姻的真相,而是他们期待的情节。如果某一天孙怡哭着控诉,热搜必定爆炸;如果她释怀并祝福前夫,热搜照样会爆炸。无论怎样,她始终是流量的来源,只是爆点不同罢了。
看到她在新剧里扮演职场女强人,我终于松了口气。至少在剧中,她能大声说话,不用担心被截图做成表情包。屏幕上的她肆无忌惮地对着世界发声,我在屏幕外也跟着感到痛快:原来她也能大声说话,只不过不是在《再见爱人》里。
写到这里,我又重放了一遍那句“闭嘴”。弹幕仍在刷“乐死”,但我已经笑不出来。孙怡的沉默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朋友圈和群聊中,曾经有过的那些想说又没说的瞬间。综艺最强的,不是逼你流泪,而是逼你笑出自己隐藏的真实。
如果有下一季,我真希望节目组能剪辑出一个“无弹幕纯粹版”,哪怕只有五分钟,让孙怡说些心里话,也让我们这些观众不再用放大镜看离婚,试着摒弃八卦的滤镜去看待别人,毕竟,把离婚当作八卦很容易,但把普通人的生活当作故事看才最难。
最后,我想对姐妹们说:下次再看到“那个人”梗,别急着大笑。想一想,我们到底笑的是节目效果,还是别人不敢说的真话?留言区开麦,说说你站哪边——我先自首,我笑过,也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