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荧幕上光芒四射的女神刘孜,最近被14岁儿子的一句话“你也需要成长”怼得崩溃,愣是连夜躲进大山“修行”——这可不是小说,而是她亲自曝光的真实故事。
暑假一到,儿子Nemo宣布:“我要摆烂!”然后真的就这样,窝在沙发上当“人形软体动物”赖了两个月。刘孜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劝说无果,反倒被回击:“你看不惯,说明你也得成长。”几番争论后,她干脆认输,收拾行李进山修行,边打坐边开始怀疑人生:“我孩子是不是彻底没救了?”
别急着批评孩子,换个角度想想——谁家没个类似的“摆烂神兽”?
刘孜的困扰,说到底不过是“暑假作业大战”的升级版。她的区别在于有钱,可以把战场搬到北京别墅、国外寄宿学校,最后还能进山禅修;而我们普通人,只能在客厅上演一场“鸡飞狗跳”的现场直播。
先聊聊“摆烂”。
Nemo的逻辑其实明晰得很:期末考试一结束,假期正式启动,手机成了生命之源。刘孜想用“明年初三”威胁他,结果他毫不犹豫地回了一句:“你也需要成长。”其实话里的潜台词是:“妈,别把你的焦虑加给我。”
这话听起来刺耳,但有多少家长看后不心虚——是不是我们自己把成绩当成了面子问题?孩子不过是替我们背了锅。
再说逃进大山。
刘孜真的是崩溃了吗?我觉得未必。她既没有砸手机,也没有动手,而是寻求心理教练的帮助,进山打坐,还顺便录了个“忧伤视频”。这一系列操作,跟大多数家长相比,简直高明得多:至少她让自己的情绪先“关机重启”,而不是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评论区有个妈妈吐槽:“我女儿也14岁,已经把我微信拉黑了。刘孜能进山,我只能进厨房摔锅盖。”——笑归笑,但背后的心酸真是让人不禁叹息。
最后说说反转。
心理教练的一番话点醒了她:Nemo不是“没救”,而是通过“摆烂”来对抗压力。听说妈妈要离开,他偷偷问:“她还好吗?”并自己跑去买了本书。看看,孩子嘴上叛逆,心里其实还是怕妈妈失望的。
所以,刘孜的眼泪值不值?值。至少她让很多家长明白了:越吼越没用,越躲越能找到出路——给孩子一点🕐️空间,并不是放弃,而是让他们自己把“最后的狂欢”玩累。
不过我说句实话:
今天全网都在夸刘孜“高情商”、“懂反思”,可是要是换成一个没钱的妈妈呢?——孩子天天瘫沙发,她请不起心理教练,也去不了大山修行,最后只能下班后继续吼、继续摔手机。等到孩子的悲剧新闻出来,键盘侠又一窝蜂地指责家长“逼死孩子”。
所以,别急着给刘孜点赞,她的做法本质上就是“有钱人的特权”。没钱的人,连崩溃的机会都得精打细算,生怕影响第二天的打卡。
再从另一个更扎心的角度考虑:
假如Nemo这波摆烂导致中考失利,刘孜还能淡定地说“给他空间”吗?她会不会也加入“鸡娃”阵营,把心理教练换成一对一补习班?到时,今天夸她“佛系”的那些人,是否会反过来指责她“纵容孩子毁了未来”?
说到底,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14岁男孩是否叛逆,而是在围观一场“阶层滤镜下的育儿秀”。
真正值得反思的是:
如果“摆烂的权利”只能属于富裕家庭的孩子,那普通家庭的孩子,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吗?
评论区留给你:
刘孜进山,是高情商的育儿典范,还是有钱人的矫情做派?
如果是你,是否也愿意给孩子这段“最后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