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胖部/文)
动画口碑黑马《浪浪山小妖怪》,目前票房已破10亿。
这部衍生于《西游记》的电影,又是一次国产动画对经典名著的改编。而这几乎已经成了常态,今年以来票房破亿的五部国产动画电影中,有三部都是名著改编。
除了《浪浪山小妖怪》,还有取材于《封神演义》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年初拿下154.46亿元票房,大大拉高国内单片票房纪录;今年暑期的《聊斋:兰若寺》,也有2.42亿元入账。
更进一步看,国产动画创作与经典名著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一种“双向依赖”。
不只是国产动画的爆款作品大多是基于传统名著改编,近年来成功的传统名著改编似乎也只有动画作品。过去十几年影视行业从未放弃对这些顶级IP的真人影视开发,尤其是《西游记》和号称“第五名著”的《封神演义》,大多却只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国产动画电影在名著改编上能够屡创佳绩,背后又有那些创作思路和行业背景?或许值得行业取取经。
“双向依赖”
搜狐娱乐总结了近十年票房破亿的动画电影,可以看到其中,依托传统文化IP的创作,是头部动画创作的主流方向。
国产动画电影在新世纪重新登堂入室,并且开启大范围的商业化开发,应该说是从2015年《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开始的,该片在内地拿下9.54亿元票房,豆瓣上被72.7万人打出8.3分。而该片的导演、编剧田晓鹏,也正是曾经央视动画版《西游记》的生产监制。
由此,国产动画开始与传统文化IP、名著改编实现了较强的绑定关系。
在2015年之前,较为成功的国产动画电影,多数都是电视动画的剧场版开发,比如多部《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都拿下了过亿票房,还有至今已经成为“动画年货”的《熊出没》系列。
而从上图统计来看,2015年后的这约十年来,国产动画电影累计有40部实现票房破亿,排除《许愿神龙》《雪人奇缘》《大卫贝肯之倒霉特工熊》等海外主导内容,还有37部。
其中,有相关传统文化IP改编背景的,占到了15部;根据动画IP衍生的剧场版作品占到了19部;原创动画电影仅有3部,分别为《大鱼海棠》《深海》和《茶啊二中》。
而在2025年以来的21部中,有传统文化改编背景的已经达到了11部。可以看到,类似改编的频率和效果还在不断上升。
动画执行制片拉克丝向搜狐娱乐分析了这种原因:“毫无疑问,如果有IP背景其实会极大降低项目的开发风险,也更容易拉到投资。对于没有动画IP在手的公司,传统文化IP尤其是名著,就会是比较理想的改编选择。”
“尤其是这几年,头部少儿动画IP其实处于一个断档期,老IP市场价值在下滑,新IP则大多比较分众;这会给文化类IP留出更多空间。加上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提升,类似的改编项目热度自然会走高。”
同时,围绕传统名著、文化类改编形成的几个IP,以及背后的制作团队,也成为相关改编常态化的主力军。
观众最熟悉的首先应该是饺子导演,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出圈的时候,这位导演的过往经历已经为许多人所知,也成为该系列的重要符号之一;他创立的可可豆动画,也成为目前国内热度最高的动画公司之一。
同时,光线影业开发动画业务的彩条屋影业,是《哪吒》系列的主要投资方,也是让第一部走进现实的关键推手。
该公司早前还开发过《妙先生》《大护法》等传统题材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后,还在2025年上映了一部《姜子牙》,并在结尾彩蛋官宣了更多“封神”续集信息,包括“雷震子”、“二郎神”和“黄天化”等新角色。但因各方面原因,后续开发消息有限。
另一股传统文化类动画创作的生力军,则是有“白蛇”“新神榜”两大IP在手、2023年还推出了“唐诗”IP爆款《长安三万里》的追光动画。
不过,连续五年和观众“暑假见”、保持较高产出频率的追光动画,虽然在制作和视听上值得称道,叙事表现却起伏不定,今年的《聊斋:兰若寺》号称《长安三万里》之后第二部“新文化”系列作品,但剧情存在明显问题,豆瓣评分仅有6.6分。
尽管如此,追光动画也依然扮演着国产动画领域,高举传统文化大旗的主要角色。这些生产方至今活跃在票房市场,也反复验证着观众对此类作品的悦纳程度。
“当国产动画能够反复验证传统名著IP带来的确定性,有更多公司投身其中,可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拉克丝表示,“今年的动画电影表现非常亮眼,之后可以期待更多影视公司在这方面的发力。”
而内容的确定性,也是这种亮眼表现的关键支撑。
创作确定性
动画与名著的关系,可以追溯到行业源头。
无论是海外还是国内,把知名儿童故事作为动画创作的发轫,几乎是共同的选择。无论迪士尼的《白雪公主》,还是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万氏兄弟1941年完成的《铁扇公主》都是如此。
《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既往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宝莲灯》等经典长片、《猪八戒吃瓜》《九色鹿》《南郭先生》等短片作品,也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名著基础。
《浪浪山小妖怪》化用《猪八戒吃瓜》元素
而相比这些作品大多延续着对传统名著的再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来的动画创作,则有着明显的解构与重构意味。
作画师罗明指出,这与新世代动画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们有着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不但在画风、创作手法上有更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在创作上表现出更强的‘作者性’,也就是从自我出发,有更私密的叙事角度。这其实更容易形成当代观众的一种认同。”
在画风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哪吒》系列,2019年的“丑哪吒”在开播之初还出现过争议,但因为故事的完成度极高,这个丑娃娃逐渐获得了主流观众的认可,如今已经成为动画产业的关键符号。
此外,如《浪浪山小妖怪》的动态水墨风视觉,《白蛇:缘起》系列的水彩晕染效果,都成为国风动画的代表。
“作者性”则成为这些作品打通当代观众的价值通道。
《浪浪山小妖怪》的成功,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浪浪山”的观众共识,让都市打工人看到了真实的个人困境;《哪吒》系列“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则成为观众更深层次的价值认同。
“动画电影相较于真人电影的特性,在叙事上会表现出一种跳脱,”罗明认为。
“有些表达方式如果真人演绎,可能会有点尴尬,比如主角🎭️很热血地喊口号什么的,但动画的呈现反而会更适合;包括一些和当代的联动,真人呈现就不伦不类,动画则刚刚好。这就形成了在表达方式上的特殊性,能帮观众说出更多的话。”
诚然,这种创作也对制作水准和故事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最终还是靠内容的,”拉克丝认为,“做动画的周期、投资成本、工业难度,都要远高于拍摄一个同题材的电影,那么为什么还有人坚持在做动画?这样的人,其实大多都会有自己的艺术理想和坚持的,那他们的作品就有人看。”
近日有消息称,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将迎来新一轮翻拍,或许可以借鉴一些动画电影的改编思路。
尊重观众,尊重已经日益成熟的市场,好好打磨剧本和演员🎭️,是做出文化类好内容的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如何挖掘名著背后的当代文化认同,完成视听与人物塑造上的审美共鸣,则更需要创作者的巧思。
如《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仙妖大战,或许是迄今为止大小屏幕上、最能表现《封神演义》原著想象力的场景。而如此想象力和视觉冲击力,应当成为当下重启改编颇具价值的发力方向。
市场的未来
不过,也应该看到动画相较于真人电影的一些局限性。
首先是呈现形式的局限性,动画场景的特性,决定了在呈现一些大场面的时候,其厚重感与震撼性依然无法和真人作品相比,这也是目前的创作大多围绕着奇幻内容,而少有对《三国》《水浒》等战争题材下手的原因。
同时,也需要看到市场层面的发展难点。
动画IP相较于真人电影,能够实现较好的商业转化,比如联名、衍生品等更多玩法;但相较于真人作品,其成本高、周期慢的特点,也形成了较大的投资风险。
以追光动画为例,今年暑期带来的《聊斋:兰若寺》,分为六个单元讲述故事、由六位导演联合执导,拉升了投资成本,据相关报道,该片的成本或在1.5亿元以上,以目前的票房成绩回本难度较大。
事实上,包括一些破亿电影在内,动画电影靠票房实现盈利,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哪吒》系列所验证的工业化道路,进一步拔高了入局门槛;根据光线传媒财报披露,《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成本超过5亿元。
但或许值得期待的是,如《罗小黑战记2》《浪浪山小妖怪》等作品指向了另一条发展路线。
据悉,《浪浪山小妖怪》的制作成本约在6000万元,投资回报比可谓相当可观。而在这背后,是聚焦于故事本身,以风格化绘画提升可看性的一条道路;当这种作品在半年内出现了两部,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现出某种行业风向。
“观众对动画电影的认知已经被打开,只要有好的故事和呈现,动画电影可以在未来市场获得更多份额。”拉克丝表示,“相较于《哪吒》,《浪浪山》或许是离普通创作者更近的一个目标,也会吸引更多人去追逐。”
而国产动画与传统文化名著的“双向依赖”,或许不会持续太久。
“应该说,名著让动画创作者想要解构是正常的,但从市场角度说,这种强‘绑定’是有着明显的行业前期特征的。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茶啊二中》等用动画讲述自己故事的作品,而这更应该是常态。”
更多影视公司正在开发自己的动画作品。今年备案的内容,包括正午阳光的动画版《琅琊榜》,马伯庸原著IP改编的奇幻作品《太白金星有点烦》等,都在持续扩展未来动画电影的叙事范畴。
对动画电影的未来,或许可以报以更长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