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解飞
摄影/柴美林
◎曹雪盟
国家话剧院7月推出“CNT现场”高清展映季,将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在全国30个剧场展映8部话剧的高清影像。8月16日、17日,话剧《青蛇》影像版在京连映两场。这部首演于2013年的作品,时隔多年以另一种方式于国家话剧院剧场与观众再相见。
青蛇不再被漠视
尽管视频影像毫不意外地呈现出一种年代感,但这并不阻碍《青蛇》的情感表达和观众的沉浸体验。当被镜头放大的演员🎭️表情、行动、神态乃至服装的纹理、妆发的细节呈现在屏幕上,当秦海璐饰演的青蛇和袁泉饰演的白蛇在舞台上眼波流转顾盼神飞,辛柏青饰演的法海袈裟飘逸身姿如松,穿越时光的《青蛇》依旧令人心旌摇荡。
这个蛇年堪称“白蛇传大年”。除了话剧《青蛇》的影像放映,同样脱胎于李碧华小说、由徐克导演的电影《青蛇》4K修复版也将于本月重映。此外,上海大剧院制作的舞剧《白蛇》今年开启2.0版巡演;上半年,广州芭蕾舞剧院原创芭蕾舞剧《白蛇传》走过12座城市;下个月,民族舞剧《白蛇传》将在苏州上演。
在绝大多数改编作品中,白蛇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青蛇则大多处于从属地位,她是妹妹、是侍女,但鲜少是聚光灯下的那一个。相比于白蛇,青蛇有更强的妖性、兽性和野性,率性而为,锋芒毕露,被视为白蛇的天然对照组。但她的形象通常缺乏主体性,有研究者认为,“她自身的幸福是被漠视和忽略的”。
云门舞集1975年出品的《白蛇传》,可看作在改编这一传统叙事方面的早期探索。剧中的青蛇不再从属于白蛇,而成为一个完整且独立的女性♀️个体,并重点塑造二者对情感的追求。到了20世纪80年代,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彻底颠覆了传统白蛇故事的情节,从边缘视角解构广为流传的爱情神话。
小说中,青蛇成为许白恋情与人间情感的观察者,以第一人称讲述她和白蛇成为人之后的情感体验和心路历程,这也成为故事的核心发展动力;青蛇、白蛇、许仙、法海陷入复杂的关系,构成了以女性♀️视角为中心的叙事。
小说展现出童话般爱情故事的背面,充满了猜疑、欺骗、背叛。许仙懦弱、背信弃义的形象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已得到展现,小说中的许仙则有过之无不及,甚至在明知青、白蛇并非人类后仍满心算计“财色兼收,坐享其成”,最后死在小青剑下;法海以公理大义之名掳走许仙,镇压白蛇,同样是为了满足一己私欲。
在这个故事里,白蛇爱上许仙后,逐渐向好妻子、好女人发展,直至彻底变成干净忠诚的“素贞”,在所谓的爱情中接受了传统女性♀️身份,完成了由妖向人的转变。而青蛇则以一种游戏人间的状态存在,最终看透了世间情感,又在下一个轮回中恣意率性。传统讲述中青蛇的野性难驯,由此转变为敢爱敢恨、自由独立和对生命与情感的主导掌控。
法海不再是审判者
从小说来到舞台,话剧《青蛇》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开辟故事,将剧中四个主要角色置于人、妖、佛三个层面的纠葛之中。许仙代表最普通、最现实的人;白蛇、青蛇是妖,白蛇想成人,青蛇则始终记得自己是能变成人的妖;法海是想成佛的人。人、妖、佛在各自禅悟的历程中不断探索出路。
白蛇和青蛇学做人就是学习拥有情感、安放情感的过程。白蛇说:“我要做那一户户炊烟升起的人家、一扇扇亮着灯的窗户里面,坐着的那个良家妇女。”青蛇则说:“我从踏上人间的第一步就知道,做人要快活。”她们选择了迥然不同的道路,以不同的方式领悟何为情、何为人。
白蛇对于人世间的道德伦理、世俗教条样样学习遵守,以至于比人更像“人”。但现实给了她一记响亮的耳光。她毫无保留的奉献与付出,换来的是背叛。从想成人到成为人,再到不再渴望拥有人的眼泪、人的头脑、人的心,她主动走进雷峰塔,最终修成正果,白蛇涅槃了。而青蛇还在与法海纠缠。她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比白蛇强烈牢固得多,她看得到人的种种缺点,也执著于对法海献祭般的、亿万斯年的精神恋爱,在他房梁上盘了五百年,直至终于拥有了“人的眼泪”。
法海是话剧《青蛇》在人物塑造上与小说的最大区别。话剧不再以青蛇的第一视角叙事,而让法海成为故事的主要叙述者和推动者,剧中的法海不再“斩妖除魔”而是“授业解惑”,并从一开始就与青蛇紧密纠缠。他甫一出场,便用一段幽默、现代的台词自我消解了这一角色的神性。这个法海,有对病与死的畏惧、有对青蛇的摇摆、有对白蛇的不忍、有对许仙的不齿,他被摘掉了“反派”的面具,成为有血有肉的“人”。
剧中说,“觉悟就是放下,放不下就是执著”,而放下的第一步,便是正视与接纳。话剧《青蛇》讲的不再是情与法的对立冲突,剧中的法海也不再是传统白蛇故事里的审判者和人间理法的化身,而成为青蛇白蛇的同路人、芸芸众生的代言人。在这条破除“我执”的道路上,白蛇比法海率先参悟,而法海的执与苦,亦是众人皆有的“劫”。剧作摆脱了传统白蛇故事中对“异类”与“他者”的审视,通过法海这一角色集中展现对人生出路的思索与探讨,这不可简单理解为对法海的“洗白”。
经典不再被固化
就如剧中反复吟唱的“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首创作于南宋的偈诗简单深刻,叫一代代人认同追寻。话剧《青蛇》同样实现了让古老的故事连通当下,舞台上演绎着宋朝的传说,也展现着现代人的困惑与寻觅,而这种思考在12年前和今天似乎也并无甚分别,座中人仍是剧中人。
从古至今,各个时期的创作者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文化意识以及特定需要,在传统民间传说的基础上重构各具特点的白蛇故事。近年来,传统文化题材成为文艺创作富矿,围绕《白蛇传》的改编也颇为丰富。除了前文中提到的多部舞剧作品,还有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动画电影《白蛇:缘起》《白蛇2:青蛇劫起》等,均尝试为这一古老故事赋予新的内涵,但其中一些作品或无甚新意,或在观念上开起倒车。
除了《青蛇》,国家话剧院此次展映的不少剧目都可谓经典版本,例如2015年首演版的《北京法源寺》、2013年的《大宅门》、2003年的《赵氏孤儿》,以及1999年的《生死场》。有的剧目由于时间久远,拍摄技术和画质不可与舞台影像飞速发展后的作品相比,清晰度不够、机位变化也比较少,但这并不影响拍摄的内容依旧动人。
话剧《青蛇》的导演田沁鑫曾说,“即使是排经典戏也要和当代人的思想灵魂去沟通。所谓挖掘,就是对人物、对生活的把握,用当代意识去观照。”如今回头再看此剧,相信会有一番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