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名为《东极岛》的电影上映了,导演是管虎。管虎自从《八佰》到《金刚川》,可以说是名声大噪。虽然凭借他一贯的“歪门邪道”风格,我是坚决不会看他的电影,哪怕给钱也不行,但无法否认的是,他的营销手段实在强大,每次都会引发讨论。因此,当我在网络上看到有些人全力推荐这部电影时,我心里不禁开始怀疑,这些人难道改邪归正了吗?
然而,真正去查找《东极岛》的影评后,我感到有些失望。一些平时爱把“为五斗米折腰”挂在嘴上的人,似乎真的低头了。人们啊,千万不要轻易“折腰”,一旦弯了腰,再想直起来就困难了。就算少数人可能会在反思后重新站起,但更多的人,恐怕只是认为总有一天必须低头。
尽管我没有观看《东极岛》,但从大量的负面评论中,我还是对电影内容有了些许了解。有人表示,这部影片亵渎了中国渔民勇敢、善良的历史;有人认为电影贬低了中国人民的高尚救死扶伤的情怀;还有人觉得电影通过讽刺中国人、拔高英国人的形象,制造了某种文化冲突。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这部电影还是挺爽的,简单粗暴的娱乐性满足了他们的需求。这类“爽片”迎合了不喜欢思考的观众,西方大片也常常采取类似路线,但如今中国观众越来越开始深思,许多美国的爽片在中国市场的失败也证明了这一点🕐️。
《东极岛》从我了解的剧情来看,依然走的是低级爽片的路线。尽管如此,影片背后的商业炒作和营销手段还是有其市场价值的,这种模式毕竟在某些人眼中仍然有效。然而,难道不可以借鉴一些西方电影中的手法,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痞子英雄”,而不一定要一味追求“爽”吗?难道“爽片”就一定需要“痞气”吗?
许多评论提到,电影中的中国渔民在海盗兄弟的激励下去救落水的英国人,最初被日军威胁得胆小怕事,直到最终觉醒并选择拯救他人。虽然每部电影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但如果大部分观众都得出了类似的理解,那就只能说导演意图如此。根据我看过的十几篇影评,几乎都有这种说法。
至于“海盗”这一角色,虽然它在中国历史中并不常见,但在西方却常被歌颂为英雄。这似乎再次说明这部电影正效仿西方电影中的一些不当元素。如果我对电影的疑虑还没有消除,那我看到的一个片段彻底让我怀疑了:
片中男主角🎭️坐在一旁,点燃两支烟,一支递给女主角🎭️,女主接过后慵懒地吸烟,两人最后竟然互喷烟雾。这一场景将“痞气”展现得淋漓尽致。既不说作为一名渔民的女子是否应该如此熟练地吸烟,就算是文化现象,难道中国人真是从何时开始追捧这种“张扬个性”的呢?导演们,是否可以尊重历史呢?
这些年,我已经很少看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剧了,因为大多数导演似乎对历史一无所知,拍的历史剧完全没有历史感。如果有一点🕐️点历史敬意的人,看着当前那些历史剧,真的是坐立不安。
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近年来中国影视作品的一个通病,这个通病实际上来源于西方,那就是,无论是历史剧、现代剧,还是穿越剧,主角🎭️们几乎没有一个是正气凛然的,反而是充满缺点、痞气十足,最后在某种情况下“迫不得已”去做了一些好事。这种类型的电影电视剧泛滥成灾,连年初热播的《哪吒》也不例外。
这种叙事结构背后带来的是什么呢?它在解构英雄、否定高尚、颠覆道德,甚至消灭理想。过去几十年,类似的影视剧占据了中国文化的很大一部分。试想,这样的文化影响下,社会上还有谁愿意追求高尚,守护道德?如今的风气充斥着烂俗,生活的意义似乎就只有搞钱享乐。可我们的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没有先烈的英勇牺牲,没有新中国建设者的无私奉献,我们今天又怎么会拥有这片土地?
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文艺界却充斥着一批缺乏道德修养、没有高尚追求的编剧、导演们?在西方社会,英雄的形象并不常见,他们以“没有英雄才是好社会”为口号,而我曾问过一位在中国多年的西方网红:“在你们西方,是否有过类似中国见义勇为的故事?”他坦诚地回答说没有,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义”和“勇”的概念,更没有为人民而牺牲的精神。然而,即便是在西方社会,仍有个别为人类正义而牺牲的英雄存在,比如美国的亚伦·布什内尔大兵,他为了正义而付出了生命,但西方媒体却没有对他进行广泛宣传。这种对英雄和正义的消除,正是西方文化的本质,而中国的某些媒体人和编剧却在这方面急于模仿西方,甚至抹黑中国人民的英雄形象。
因此,我想问问那些只会模仿西方的导演、作家、编剧们,你们是否拥有自己的人格、对中华民族伟大思想的感悟?为什么要如此糟蹋中国人民的英雄历史与事迹?难道你们就不能有一点🕐️自尊,不把自己当作无所不为的工具人吗?基辛格曾对中国的伟大历史感慨:“中国总是被其中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而你们却为何不愿写出中国人民的勇敢和高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