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由申奥执导,讲述了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市民如何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下保存并传递罪证的故事。自上映以来,影片不仅在票房上大获成功,还收获了极高的口碑,成为2025年暑期档最卖座的电影之一。正值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部影片为何能够在众多类似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观众的高度认可?影片中人物塑造有何亮点?与第五代、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相比,作为85后的申奥给同类题材创作带来了哪些启示?针对这些问题,观察者网“新潮观鱼”栏目邀请了著名编剧汪海林进行深度对话。
观察者网:汪老师您好,首先恭喜《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影片自上映以来不仅为票房和影人信心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收获了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好评。从您的专业角度来看,您认为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汪海林:感谢您的提问!《南京照相馆》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在类型化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这是一个基于真实历史悲剧的题材,如果导演没有找到合适的类型叙事角度,影片很容易沦为单纯的灾难片,人物的故事也会退居次位。类似题材的电影,像《屠城血证》《黑太阳:731》就曾出现过类似问题。而《南京照相馆》将焦点放在了大屠杀期间几个具体人物的命运上,通过情节剧的方式展开——从如何获取通行证,到如何逃出危险区。这种类型化的叙事结构,不是传统的灾难片风格,非常成功。
此外,影片的结局也很有特点——虽然南京大屠杀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悲剧,但电影选择将结局延续到1947年判决时,最后的大屠杀首恶被处决的场景给人一种“上扬”的情感色彩,体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这种处理方式正符合商业类型片的风格——观众能够看到希望,看到胜利的曙光。而且影片中虽然并非每个角色都幸存,但高叶饰演的角色带着婴儿逃出生天,象征着希望和胜利。
所以,《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不仅仅在于题材的选择,更多的是在于类型片叙事的精准把握。
观察者网:确实,影片中的人物塑造也引起了观众的广泛关注。您最为认可的角色有哪些呢?
汪海林:我觉得王骁饰演的金老板非常出色。这个角色不仅通过演员🎭️的精彩演绎展现了中国男性♂️的坚忍与担当,而且金老板身为家庭的支柱,为了家人的生存,他在极端的困境下做出了很多隐忍的选择。尤其是他在最后没有犹豫,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为了让家人逃脱,他的一句“没有人比我更懂磨洋工”既展现了人物的狡黠,也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此外,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也很值得称赞。她饰演的是一个“失败”的女演员🎭️,在战乱的背景下为了活下去竭尽全力。她几次产生放弃的念头,但被周围人的坚韧感染,最终找到了求生的信念。这种人物的成长与转变非常真实,不做过度美化,电影中对她的刻画没有过于拔高,十分自然。
再谈到日本摄影师伊藤的角色,他的塑造也很有深度。起初,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单纯的年轻人,但随着情节的推进,观众才发现他其实已经堕落成一个法西斯魔鬼。通过这个角色,电影揭示了即使是普通人,也可能在极端环境下成为邪恶的一分子。这种技巧与无视人性的拍摄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观察者网:您提到的伊藤角色,与观众普遍预期的“善良觉醒”的日本士兵形象大相径庭,确实非常出人意料。
汪海林:是的,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亮点。近年来,文艺作品中普遍倾向于“泛人性论”,试图通过展现敌人的人性来博得同情。但这种做法往往有些脱离实际,甚至显得过于理想化。《南京照相馆》没有陷入这种误区,反而更加真实地呈现了战时的残酷。日军中确实有一些反战分子,例如潜伏在日军中的日共成员,他们为反法西斯事业做出了贡献。但我们不能一味将日本士兵普遍塑造成“有良知”的形象。电影通过伊藤这一角色揭示了军国主义背景下的“人性堕落”,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在极端的环境下变得冷血无情。
观察者网:除了伊藤,王传君所饰演的王广海这个汉奸角色也引发了许多讨论,尤其是他那句“日本人怎么可能输”。您对这个角色有什么看法?
汪海林:王广海这个角色的塑造非常有深度,尤其是他那句“日本人怎么可能输”,这句话反映了盲目的“慕强心理”。这类心理现象在今天的中国也很常见,许多人会认为“美国不可能输”,或者在贸易战中“我们肯定会输”。王广海这一人物的盲目崇拜源于历史上的长期失败。可是,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同,我们已经不再处于失败的状态,这种心态的存在显得更加荒谬。
然而,我认为王广海的最终选择不太符合他的角色设定。作为一个汉奸,他的自私和冷漠已经把他的反抗精神消磨殆尽。影片最后他虽然为了爱人反抗,这个转折不太符合人物逻辑。真正的汉奸角色应该没有反抗的能力,甚至只能默默接受自己所作所为。我觉得如果将这个情节处理成他看到爱人被日军侵犯时无能为力,甚至只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结局会更真实、更深刻。
观察者网:《南京照相馆》上映后,许多人将其与早前的《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作对比。您认为,作为85后导演的申奥,在创作上与前辈导演有什么区别?
汪海林:最大区别在于,前几代导演,尤其是第五代、第六代导演,在处理同类题材时,总是有一种民族性批判的执念。即便是在抗日题材影片中,他们也会从民族内部的角度反思自身的缺陷,探讨为何会发生这场悲剧。比如《金陵十三钗》通过让一些中国女孩为他人牺牲,揭示了内部的矛盾;《南京!南京!》也在讲中国人的麻木和缺乏组织性。
而申奥的《南京照相馆》则完全脱离了这种民族性批判的旧路。在这部影片中,观众看不到那种“麻木落后”的民族形象。反而,电影展示了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在南京大屠杀中的团结与抗争,虽然抵抗力量微弱,但电影特别强调了这一点🕐️,给它了更多表现空间。
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更加自信,他们虽然不否认中国民族的种种问题,但他们的作品中并不一味展现这些负面特质。申奥的作品中没有强烈的自我批判,而是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来讲述故事。
观察者网:那么,《南京照相馆》的成功,对今后的电影创作,尤其是同类题材的创作,给了什么样的启示?
汪海林:我认为最大的启示就是要注重故事本身,注重人物塑造,而不仅仅是输出理念。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在创作时,往往把精力放在表达某种主题上,而忽视了通过具体的故事和人物来呈现主题。申奥在《南京照相馆》中的成功,恰恰在于他先把故事和人物做好,再去表达主题。
现在的创作者应该熟练掌握类型化叙事技巧,再去谈论要表达的主题。很多类似《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