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看”按钮的点击次数已突破300万,电影票也早已锁定。然而,就在首映前的48小时,院线系统赫然显示《731》的排片突然归零。这一突发状况并非震动引发,也不是技术故障,官方仅以简短的四个字解释:内部调整。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松了一口气的消息,尤其是某些家长群纷纷截图留言,表示“活体解剖过于血腥”;而那些感到懵然无措的,则包括了历史老师、纪录片爱好者,以及刚购买高铁票准备带爷爷前往哈尔滨亲历历史遗址的年轻人。
电影撤档的那一天,哈尔滨731遗址纪念馆的预约页面因访问量过大而瘫痪。这并非因技术升级,而是因为观众人流过于庞大。讲解员的嗓子已经嘶哑,但她仍不断重复着一句话:“电影可以下架,遗址不会跑路。”
同一天,位于香港油麻地的影艺戏院将37年前的《黑太阳731》重新引入放映,传来喜讯,短短十分钟内,两场票便迅速售罄。散场时,灯光亮起,观众席安静得可以听到塑料袋的轻微声响。没有人拍照,也没有人低头刷手机。
在网络上,举报信如雪片般飞来,短短时间内便达到了180万封,七成的账户注册时间不足90天,IP地址从沈阳遍布至东京,几乎都是复制粘贴同一句话:“画面会引起不适”。网友们甚至把这些举报模板截图对比,调侃称之为“跨国Ctrl C Ctrl V”。
导演赵林山为了还原一件病号服的纽扣,曾两次抵押自己的房子。11年来,他对剧本进行了243次修改,最终将36组彩色实验镜头调成黑白,尽量将血腥程度控制在战争片的第17名,然而依旧未能通过“家长关”的审核。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同期上映的《南京照相馆》获得了3000万的票补,影片排片达38%,票房却高达8亿。没有人称其为血腥,也没有人额外举报。资本方对“可控的爱国”情怀情有独钟,却对“可能亏本的真相”嗤之以鼻。
就在日本外务省发出外交照会的那一天,柏林电影节悄然将《731》从展映名单中划去,而好莱坞六大也迅速停止了这部影片的流媒体发行,动作之齐整仿若经过排练一般。在这场举报狂潮中,最后一位732幸存者也以永远的沉默离世。
亲历者的记忆随之消逝,影像本应继承这些历史,然而最终却连硬盘和快递袋都未能送达。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事件、桂林卫健委的烟雾办公室宛如两条平行线,将“举报”这两个字从维权工具磨成了钝刀。刀口指向谁,全凭声量的大小。
电影撤档的第三天,哈尔滨遗址的留言本上写满了一句同样的话:“孩子应该知道幸福从何而来。”讲解员将这本留言本小心翼翼收进抽屉,感慨道,这句话她已经抄写了整整20年,而今天却是第一次被写得满满当当。
胶片终将褪色,但历史遗址的墙皮却不会。墙皮上残留着当年日军未能擦拭干净的“消毒”二字,和今天观众留下的指纹交错在一起。有人将《黑太阳731》的票根粘贴在遗址的出口,票根边缘微微翘起,在微风中翻卷。
讲解员走过时,便用胶带将其修复,举动轻柔得宛如在整理自家的老照片。虽然电影已经消失,但那片票根依然留存,上面清晰印刷着一句小字:“历史不会因为关灯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