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见证真理。——唐泪
稍早前,一位刘德华的粉丝在评论区表示,“就现在的知名度而言,郭富城和刘德华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并进一步认为,“现在认识郭富城的人其实不多”。这一评论引起了笔者的注意,于是写下了《港娱:郭富城与刘德华,谁名气更大?》一文。
回应如潮。
在笔者看来,“粉丝的偏见”和“理性讨论”都值得尊重,不必非黑即白。然而,在文末,我做了一个有趣的调查,向读者发出投票,提问:“刘郭两位天王的粉丝,能否握手言和?”你们猜,结果会怎样?
二人有“代差”。一般来说,艺人出道时间相差五年及以上时,后来的新人很难追赶上,早期成名的前辈已然奠定了自己不容撼动的地位。在整个娱乐圈️,唯有寥寥几位——如谭咏麟、周润发、张国荣、周星驰、郭富城和黎明,算是例外。
此处我们单论郭富城与刘德华。
从影坛来看,郭富城比刘德华晚出道七年;从乐坛来说,郭富城比刘德华晚出道五年。换句话说,郭富城拍第一部电影的那一年,刘德华已经有16部电影同时上映;郭富城刚到台湾录制首张专辑时,刘德华已经发行了八张专辑,并获得了象征香港乐坛权威的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可以类比为,1982年影坛初出茅庐的刘德华,面对的是周润发;或是1985年乐坛刚出道的刘德华,与谭咏麟、张国荣等前辈的竞争。这是新星与巨星之间的碰撞。
有趣的是,部分刘德华粉丝曾提到,1991年和1992年,郭富城的四部电影几乎都在给刘德华“配戏”。想一想,能忍住不笑吗?
事实上,十年间,刘德华已经是香港影坛的“五大巨星”之一,甚至开始涉足幕后,做起了老板。让一位新人像郭富城那样为自己配戏,似乎理所当然。而这种说法的幼稚性,不言而喻。
但若深入看二人的发展历程,便能发现自1992年的《龙神太子》以来,除了郭富城在《超级学校霸王》中短暂客串,2012年刘德华在《寒战》中的一个小角色外,两位天王几乎没有再在电影中正面交锋。
有观众甚至猜测,两人是否存在某种“不合”?但事实上,只要你关注影坛中的大牌演员🎭️及他们的作品,就能得出一个几乎不可破的规律。
这种规律也体现在,像周润发与李连杰、梁朝伟与刘德华这样的大咖之间,通常也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再次合作。刘德华与甄子丹也仅在《追龙》中有过一次合作,郭富城与甄子丹的交手则仅限于《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这种“王不见王”的现象,几乎是影坛的一条铁律。
“王”是什么?从影坛的角度来看,“王”大致上是指像成龙、周润发、李连杰、周星驰、刘德华、郭富城、梁朝伟等在各自领域成就卓越的顶尖人物。而乐坛四大天王,则是少数几个例外。
为什么四大天王会成为例外?因为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跨越了单一领域,横跨了乐坛、影坛、广告与慈善等多个领域的竞争。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各人的奖项、专辑销量与人气时有波动,但他们在香港娱乐圈️的地位却始终不分高低,甚至可以说是“并驾齐驱”。
因此,自1992年起,郭富城与刘德华在电影上的正面交锋几乎为零。即便刘德华与黎明仅有一部《无间道3》的合作,刘德华与张学友也仅在《江湖》中有过一次合作。这种现象很简单:大家各自珍惜自己的羽毛。
进入新世纪,香港乐坛的天王时代已逐渐结束,天王们开始转向影帝的道路。刘德华在短短四年内三度成为香港票房年冠,五年内三度获得影帝奖杯🏆️;郭富城则在影帝奖项上连庄,并在2010年代厚积薄发,成为香港影坛与内地影坛的双栖巨星,参与了《寒战》和《无双》等票房与口碑双丰收的作品。
他们不仅是香港影坛的两位巨头,亦可以并称为“双王”。
这又是一个均势。
因此,笔者认为,“这两位位居王座之上的艺人,皆是人中龙凤,堪称万中无一的顶尖人物。”更进一步地总结道,“某些粉丝,不应凭借眼前那点微不足道的数据来衡量两人的名气,最终的结论无非就是‘半斤八两’四个字。”
这种说法显然会触动一些极端粉丝的情绪。然而,同样地,笔者也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刘郭两位天王的粉丝,能否握手言和?”至今,已有741人参与投票,其中531人认为“能”,占比72%;而有210人认为“不能”,占比28%。
如何解读这一结果?显而易见,“握手言和”已成为主流,而挑拨离间和对立不过是少数人的声音。这无疑是娱乐圈️中的大势所趋。